当线下消费成为互联网巨头的新战场,一场由“碰一下”引发的支付革命正在悄然改变商业生态。9月10日,高德推出“扫街榜”剑指到店消费市场,而支付宝则以更快的速度披露了另一组数据:自6月7日首笔“碰一下”支付诞生以来,该功能用户数已突破2亿,其中第二个1亿用户仅用4个月便完成积累,这一速度远超扫码支付和刷脸支付的历史表现。
这场变革的起点并非简单的支付工具迭代。蚂蚁集团内部将“碰一下”定义为战略级项目,其核心逻辑在于重构线下交互场景。在电梯间,用户通过手机触碰分众传媒设备即可领取优惠券,这种从“传播场”到“交易入口”的转变,让传统广告的转化效率提升数倍。分众传媒财报显示,8月30日特别强调了该功能对线下广告价值的重构,目前全国60多个品牌已铺设50万台设备,年底预计突破100万台。
技术演进背后是深刻的用户洞察。NFC技术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已达惊人水平:2000元以上价位手机100%支持,2024年每卖出10部手机就有7部具备NFC功能。这种技术普及为“碰一下”提供了基础设施,而用户行为数据则验证了其合理性——在同时具备扫码和触碰功能的场景中,80%用户优先选择触碰。这种本能式的交互方式,让支付流程从5步简化为1步,甚至解决了外卖员进入小区的门禁难题:通过饿了么数据验证后,骑手只需触碰小区门禁即可完成身份核验。
支付革命的涟漪正在扩散。目前“碰一下”已渗透至1000个细分场景,包括会员注册、快递取件、酒店入住等。用户习惯的养成速度超出预期:近1亿用户同时使用两项以上触碰服务,形成新的消费闭环。这种扩张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支付宝20年创新史的延续——从2004年担保交易解决电商信任问题,到2010年快捷支付降低使用门槛,再到2018年刷脸支付的技术突破,每次创新都在重构商业基础设施。
在支付方式自然化演进的道路上,AI技术正在打开新的想象空间。支付宝推出的“支付MCP Server”允许AI智能体直接接入支付系统,“AI打赏”功能则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便捷收款渠道,“AI订阅付费”则支持按次或时长定价的服务模式。这些创新背后,是支付从工具属性向服务生态的转型。正如蚂蚁集团李佳佳所言:“体验本身就是商业模型的一部分。”
技术普惠的边界远不止于支付领域。6月上线的AI健康管家AQ,正在尝试用技术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难题。这款依托超万亿tokens专业语料训练的医疗大模型,与全国5000家医院、300余位名医合作,提供7×24小时健康咨询服务。独立应用AQ上线后,已服务1.4亿用户,其中近六成来自小城乡镇。睡眠专家毛洪京指出:“让西藏患者也能获得优质医疗资源,这才是技术的真正价值。”目前,4位院士领衔的300余位三甲名医已开通AI分身,近百万医生在平台提供问诊服务。
从支付到医疗,蚂蚁的创新轨迹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技术革命的本质是将稀缺资源转化为可共享的基础设施。当“碰一下”设备以每年数百万台的速度铺设,当AI健康管家打破地域限制提供服务,这些创新都在践行同一个理念——让技术红利流向最需要的人群。正如数字化生存理论所述,真正的技术进步不在于创造新奇,而在于让复杂服务变得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