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兴证券发布市场招聘计划,拟填补已空缺六年的首席经济学家岗位。这一动作被业界视为其研究业务突围的重要信号。数据显示,该公司研究所分仓佣金收入连续三年下滑,今年上半年仅录得0.03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70%,行业排名跌至第63位。与此同时,研究团队规模从2020年的111人缩减至当前的62人,缩水近半,人才流失压力显著。
据了解,东兴证券此次招聘标准颇为严苛。应聘者需具备五年以上知名券商或公募基金工作经验,曾担任研究团队核心负责人,并获得过新财富、水晶球等主流奖项。业内人士指出,这一高门槛设置旨在通过市场化招聘快速提升研究实力,尤其是针对中小券商普遍面临的转型困境。
事实上,东兴证券早在4月便启动了业务架构调整。董事会审议通过的议案显示,公司对研究所、销售交易部等部门进行优化重组,试图通过组织变革重塑研究竞争力。然而,从半年报数据看,改革成效尚未显现,分仓佣金收入同比降幅达70%,研究业务仍处于低迷状态。
券商行业研究业务转型浪潮下,首席经济学家的流动愈发频繁。今年以来,荀玉根、宋雪涛、燕翔等“顶流”分析师相继跳槽。例如,国泰君安原首席经济学家荀玉根转任国信证券首席,而国信证券研究业务同样面临挑战——其分仓佣金收入从2021年的5.87亿元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24亿元,行业排名下滑4位。
这种流动不仅是个体职业选择,更折射出行业生态的深刻变化。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分析称,首席经济学家作为研究业务“灵魂人物”,其观点和成果能显著提升机构市场影响力,进而带动分仓佣金等业务指标。对于中小券商而言,通过高薪引进知名分析师,是快速提升研究实力的有效途径。
从行业趋势看,券商研究所正从“佣金导向”向“价值创造”转型。中信建投原首席策略官陈果加盟东方财富证券后,推动其研究业务向综合服务延伸;天风证券原宏观首席宋雪涛转战国金证券,则聚焦于构建协同研究体系。这种转型要求首席经济学家不仅具备专业能力,还需承担战略引领和团队整合的重任。
值得注意的是,人才流动呈现“头部向中小券商”逆向迁移的特征。分析人士指出,中小券商为吸引人才,往往提供更灵活的研究布局空间和更大的管理权限。例如,华福证券原首席经济学家燕翔“回归”方正证券时,便带领原团队整体跳槽,形成“打包式”流动。
江瀚认为,这种流动有助于优化行业资源配置,但被“挖角”的机构可能面临研究连续性风险。他建议,券商在引进外部人才的同时,需加强内部培养机制,以应对人才流失带来的挑战。当前,随着基金新规推动研究业务回归本质,券商研究所的竞争格局或将进一步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