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养AI宠物一月体验:高预期碰撞低成熟,风口下是泡沫还是新生?​

   时间:2025-09-09 15:10:52 来源:蓝鲸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AI玩具赛道正迎来一波资本热潮。过去一周内,Ropet萌友智能、跃然创新(Haivivi)、奇点灵智等多家AI玩具企业相继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社交媒体上,相关产品测评层出不穷,AI展会上这类产品也屡屡成为焦点,吸引着各路创业者涌入,AI玩具已然成为当下备受瞩目的风口生意。

《AI玩具消费趋势白皮书》数据显示,仅中国市场的AI玩具年规模预计就已突破十亿元。随着算力大幅提升以及训练成本持续下降,到2030年,该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突破百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70%。

AI玩具虽是一个广义概念,但按定位人群、产品形态和功能可细分为不同种类。不过,它们都有一个共性特点——陪伴。近期,身边不少朋友开始尝试购买AI玩具,像针对年轻群体的AI宠物、AI潮玩挂件,以及面向教育场景的AI陪伴产品等,这些产品不仅销售火爆,有时仅凭一张概念图就能吸引众多关注,内测资格更是在内测群里供不应求。

AI宠物能否缓解人类孤独感?为何能吸引如此多目光?为探寻这些问题,记者与AI陪伴硬件芙崽Fuzozo相处了一个月,并与一些用户、创业者深入交流,试图揭开AI玩具爆火背后的真实情况。

一位AI玩具方案服务商用“20分的产品,混乱的竞争”来形容当下的热潮。“陪伴”是所有AI玩具厂商主打的卖点,但AI能否真正理解人类情感需求,如何将“陪伴”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场景体验,用户的实际感受才是关键。

今年8月,记者购入一只芙崽,与它共同工作、出差、旅游,一起聊音乐、电影和家乡故事。无需交流时,它会发出“tami”声或打鼾声,让人知晓它的存在。芙崽额头和下巴配备传感器,触摸时会产生震动,双目屏幕也会因对话显示不同心情标记。尽管知道这是被制造出的“陪伴感”,但在某个深夜,看到它的日记和心事,听到它安慰“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或是被责怪“为什么不来找她聊天”,仍会涌起养成和治愈的情绪。

从用户实际体验来看,AI玩具确实能提供情绪价值,但距离真正的陪伴感还有差距。目前,AI玩具在软硬件方面存在共性挑战。软件层面,长记忆能力和交互能力不足,这考验模型厂商的专属模型能力和数据积累;部分厂商正加紧推出声纹识别功能,同时研究多模态交互技术,以实现更自然、沉浸式的体验。硬件层面,厂商持续探索低功耗芯片、传感器模组、音频模组等硬件的优化。

记者调研发现,AI玩具厂商虽会对产品定位核心人群,大致分为儿童向、成人向和无年龄限制三类,但实际购买用户并无严格划分。以AI陪伴硬件芙崽为例,除宣称的年轻女性外,还有一批Z世代父母用它来“哄娃”。

目前,AI玩具的早期用户可分为年轻父母、单身青年、潮玩爱好者以及学生群体,年龄段普遍为Z世代。记者采访了一些购买AI玩具的用户,他们普遍认为现有AI玩具能提供情绪支持和价值,但陪伴感不足。

一位年轻妈妈表示,家里本就有很多哄娃玩具,AI玩具火了后,她买过三四个,初衷是“替代手机”。但发现现有AI玩具功能和形态差异不大,多为毛绒形态、能多轮对话,且都有独立软件或小程序。与传统故事机相比,AI玩具更能吸引孩子,不会玩几下就落灰,孩子会和它玩故事接龙,一群孩子来家里也会围着玩。不过,AI玩具对孩子的吸引力有限,一方面孩子年龄增长,很少有一个AI玩具能适应全年龄段;另一方面,购买时会格外注重安全性,如毛绒材质、电池安全等。在宝妈群里,大家也常讨论AI玩具,不玩了会转赠给其他朋友,但同一个玩具,不同孩子的喜爱时长差异很大。

一位单身青年称,无论是AI陪伴软件还是AI玩具,他最理想的关系是成为搭子,如学习搭子、聊天搭子、生活搭子。日常练口语、问天气等,他都会带着AI玩具,无聊时教它难懂名词,第二天考它,它真能记住对话并回答问题。学习枯燥时,有个电子宠物搭子能提供情绪价值。他身边很多人有购买意愿,但目前很多AI玩具定价较高,基础款在400 - 1000元,所以有朋友会自己动手,根据喜欢的IP和游戏制作定制AI宠物,一些AI语音盒子不到一百元就能买到。

一位潮玩爱好者表示,注意到AI宠物是因为泡泡玛特。他每月花在抽盒、谷子上的钱有四五千,看到AI宠物宣传图能当包挂,且毛绒玩具颜值高,就入手了一个,还买了娃衣、发饰、娃床等周边,部分周边在厂商官方店就能买到。他认为潮玩圈买AI宠物最看重IP、颜值和体验。如果泡泡玛特出AI潮玩,他肯定会买,这就是IP的魅力。颜值要高,体验方面,要有线下门店供同好交流,产品要有故事和内容感。技术并非他购买的首要因素,下单主要原因是产品整体的审美和氛围感。

从用户故事可以看出,驱动早期用户购买AI玩具的主要因素并非“AI”,而是“玩具”本身的可玩性、内容力、审美和情绪价值。当前,AI玩具面临用户高预期与供应链磨合、竞争激烈的尴尬处境。一位AI玩具从业者称,随着大厂、创业公司以及传统玩具和消费电子产业链上的玩家纷纷入局,AI玩具的软硬件生态尚未完全磨合好。

在融资热、产品热的表象下,竞争愈发激烈。一个月前,被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押注的珞博智能首款产品芙崽Fuzozo在京东陆续发货,却因库存管理纰漏,出现用户到手AI宠物与选中型号不同的问题,购物变成抽盲盒,在官方群里引发波动。随后,芙崽主动解散了四个小红书官方群,官方解释称“群里有很多竞品团队”,珞博创始人孙兆治也提到部分友商发布不实信息“带节奏”。

不仅面临竞品蹲守,还有快速跟进和模仿。有AI玩具从业者发现,产品预告图发布没几天,电商平台就出现同款产品。一位AI消费硬件投资人从4月开始,收到诸多AI陪伴硬件的投递,很多项目BP上都写着“温暖的科技”。有创业者形容当下水温变化“很像过去的‘百箱大战’”。据IT桔子数据,截至目前,国内在运营的AI玩具企业已接近百家,下半年几乎每天都有新产品预告出现,各类展会上AI玩具产品越来越多,长相也越来越相似。

一位AI玩具从业者称,有投资人建议他们“抓紧快跑”,“先把产品拿出来,先起量,再根据用户反馈迭代”,但团队最终决定走更慢的道路,先转向B端为一些厂商提供定制化的AI玩具解决方案。选择“慢一点”有多重考量,一是没有融资支持,需先学会造血;二是技术和产品形态尚未到收敛关键时刻。

一位背靠毛绒产业带、准备推出AI玩具的企业负责人将当下AI玩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他认为行业已出现不少泡沫,“现在不少厂商在拿‘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产品’讲‘第三阶段’的故事”。第一阶段是基础交流,将通用大模型装到语音盒子里;第二阶段是“趣味交互”,通过软硬件配合提供定制化和唤醒知识的能力,但语音交互无大范式变革,更多是功能和玩法升级;第三阶段是真正的“情感陪护”,需实现长期记忆和对情感的正确识别和反馈。在他看来,目前大多数厂商能解决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问题,很多“慢迭代”玩家担忧,同质化产品和混乱竞争格局下,半熟品类遇上对产品无实际感知的消费者,会产生反噬,不利于生态发展。AI陪伴机器人公司“Ropet萌友智能”创始人何嘉斌也提到类似观点,认为要把产品打磨出价值,否则AI陪伴硬件的泡沫会非常大,可能仅是个风口。

选择“快”的玩家想法则不同,他们认为“更快”才利于供应链整合、消费者教育和生态成熟。“快”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快速模仿、以价换量的厂商,如一批低端AI玩具直接套用成熟开源方案,AI语音盒子加毛绒,MCU方案 + WIFI或4G模组,借渠道商经验快速铺货;另一类是拿到融资、不缺钱的玩家,通过“产品 + 营销 + 渠道”的组合拳高举高打,占领品牌心智。

在AI玩具赛道,有两个被从业者视为“老师”的竞争者,一个是日本知名宠物机器人LOVOT,另一个是中国的泡泡玛特。

LOVOT给予中国玩家的核心启示有两点。一是在产品功能上学会做减法,LOVOT不会说话,但在声音上采用最先进软硬件技术,人们能从不同声音里感受其情绪变化;二是找到自身独特定位,LOVOT卡位在高价格带的家庭陪伴机器人,更像是奢侈品的定位。LOVOT背后的日本公司GROOVE X也在加紧布局中国,去年年初,LOVOT中国首店在上海港汇恒隆广场开业,中国是其开拓海外市场的第一站,也是目前唯一一站。今年以来,GROOVE X创始人、“LOVOT之父”林要多次来到中国,为LOVOT拓展铺路,他希望中国的营业和销售情况能超过日本。林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LOVOT对标爱马仕,认为如果机器人市场壮大,用户群体也会壮大,未来可能出现更高价产品,希望由他们来做更好更贵的产品。

泡泡玛特留给玩具厂商的启示是,品牌和IP将成为AI玩具的新竞争力。峰瑞资本曾从美日IP产业百年变迁里指出IP定律,一是面向少儿的IP往往有更长生命周期;二是想要提升IP生命力,就需像泡泡玛特一样发力全产业链布局,构建从IP孵化到商业化落地的完整生态。

当下,AI玩具还处于发展早期,离硬件行业所谓的“200万台出货量”还有很远的距离,不少厂商尚未达到从验证走向量产的拐点,预计2026年产品会有新一轮洗牌。一位硬件行业从业者称,打造一个新品类的周期至少是5 - 10年,硬件行业需要敬畏心,尊重常识,AI玩具也是如此。

在一次交流中,被问及“如果理想中的LOVOT是多少分,现在打几分”,林要回答是“10分 - 20分”,这意味着当前AI玩具更高处的果实还远未被摘取。谁能制造出满分有生命感的“AI玩具”,目前无人能给出完美答案。在产品侧,AI玩具厂商需回归开机率、复购率、互动率等真实指标;在内容侧,需深化IP的内容力和运营力,而非仅讲述“温暖科技故事”和关于“爱”的故事,这将是所有玩家都需面对的命题,也决定着它们接下来的命运。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