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来岁,正是闯的年纪”——在雷军近期为演讲预热的一条微博中,这句充满力量的话语引发了广泛共鸣。它不仅传递出一种不服老、不服输的精神,更成为许多人心中对勇气与坚持的注解。
当晚,雷军如约开启年度个人演讲,并同步推出小米17系列新品。这场以“改变”为主题的分享,不仅回顾了小米在技术领域的反思与复盘,更首次披露了重启造芯计划及小米造车背后的曲折故事。从SU7 Ultra项目因资源调配而暂停的遗憾,到YU7被赋予“力挽狂澜”的历史使命,雷军用平实的语言,将小米造车路上的跌宕起伏娓娓道来。
他提到,YU7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团队内部曾因设计理念产生激烈争论,会议室里“火药味”十足。为此,管理层定下一条特殊规则:若争吵陷入僵局,双方可“拉黑”彼此24小时,待冷静后再重启讨论。最终,团队达成共识——与其追随市场主流,不如为驾驶者打造一辆兼具运动性能与家庭实用性的SUV。这一决策很快得到市场验证:YU7发布3分钟内大定突破20万辆,18小时内锁单量达24万台。
雷军坦言,小米造车的起点充满偶然性。2021年,一通来自美国的制裁电话,让小米手机业务遭遇重大挑战。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中,小米被迫踏上造车之路。从特种兵式的市场调研,到与用户反复沟通需求;从口罩期间研发进度的不确定性,到核心团队关于技术路线的激烈争执,每一步都走得艰难。但正是这些磨砺,让小米在造车领域逐渐找到自己的节奏。
以SU7 Ultra项目为例,为确保SU7顺利交付,团队曾主动暂停Ultra的研发;为攻克高功率电机技术,小米自主研发出V8s超级电机;甚至在申请纽北赛道测试时,20封邮件石沉大海,最终靠诚意打动官方获得快速通道。这些努力最终换来市场认可——SU7因“挖空机盖”设计引发热议,纽北赛道量产车成绩跻身前三。
在谈及YU7的竞争力时,雷军将特斯拉Model Y作为参照对象。他透露,小米曾拆解三辆Model Y进行学习,但最终选择超越而非模仿。YU7标准版续航达620公里,长续航Pro版更突破835公里,且价格与Model Y持平。这种“降维打击”式的策略,让YU7在市场上显得格外突出。不过,雷军仍保持谦逊:“如果大家不选YU7,也可以考虑Model Y或理想i6。”
从被迫营业到市场黑马,小米造车的故事充满戏剧性。SU7成为近一年20万以上价位最畅销轿车,跻身所有车型销量第八并登顶保值率榜首;YU7的大定数量,更远超许多车型半年的销量。这些成绩背后,是雷军对“改变”的执着——无论是技术路径的选择,还是产品定义的突破,小米始终在证明:遭遇困境时,换个思路大胆尝试,或许就能开辟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