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零售巨头,近年来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凭借生鲜供应链的先发优势,永辉一度在零售市场上攻城略地,构建起庞大的线下商超网络。然而,最新公布的财报数据却让人大跌眼镜。
在2025年上半年,永辉超市的营收仅为299.48亿元,同比暴跌20.73%。更令人惊讶的是,其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达到2.41亿元,而去年同期还是盈利2.75亿元。这份成绩单无疑给永辉超市敲响了警钟。
这一系列的困境,被永辉归咎于2024年下半年启动的“深度转型”。当时,永辉超市创始人张轩松亲自前往胖东来总部取经,决定学习胖东来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这一转型之路却走得并不顺畅。
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永辉超市以惊人的速度关闭了大量长期亏损的门店,仅在2025年上半年就关闭了227家。这种“断臂求生”的策略虽然短期内能够减轻负担,但也直接导致收入锐减。财报显示,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关闭长期经营亏损门店以及门店调改期歇业。
与胖东来的“精耕细作”相比,永辉的闭店策略显得过于激进和草率。胖东来在门店布局上始终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每一家门店都经过精心培育,能够精准覆盖周边客群。而永辉则因为前期的盲目扩张,导致门店选址和运营策略同质化严重,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大量门店便陷入亏损。
在商品供应链方面,永辉同样在学习胖东来的过程中遭遇了挫折。为了实现“品质零售”,永辉加速推进供应商裸采模式,并精简了大量供应商。然而,这种改革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综合毛利率下降,商品品质也出现波动。
永辉超市在推进门店调改方面同样遇到了问题。尽管部分调改门店确实出现了销售额的大幅增长,但从整体数据来看,调改门店的收入增量仍然无法弥补闭店带来的损失。永辉在宣传中将调改门店描绘成学习胖东来的成功样本,但实际走访却发现,许多调改门店只是学到了胖东来的皮毛,并未真正掌握其精髓。
线上业务方面,永辉超市虽然声称较去年同比减亏,但深入分析却发现,线上营收占比仍然较低,且未披露营收同比增速,不排除营收下滑的可能性。同时,自营到家和第三方平台的日均单量规模也较小,难以支撑整体业绩。
永辉超市此次转型的困境,根源在于战略层面的迷失。在新零售浪潮下,永辉原本有机会凭借自身的线下门店网络和生鲜供应链优势,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零售生态。然而,盲目跟风学习胖东来模式,却使其放弃了原有的战略探索,导致在商品运营和线上业务方面出现失控。
值得注意的是,胖东来和永辉在规模、区域布局和市场定位上存在巨大差异。胖东来深耕河南市场,凭借极致的服务和优质商品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而永辉作为全国性连锁商超,试图用一套模式复制胖东来的成功,却忽略了不同区域消费习惯和市场竞争格局的差异,导致转型“水土不服”。
永辉超市在学习胖东来模式的过程中,陷入了激进转型的泥沼,营收和利润双下滑,给公司经营带来了巨大压力。未来,永辉需要重新审视自身战略定位,回归生鲜供应链优势,强化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型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