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雷军年度演讲与小米17系列新品发布会同步登场。这场被雷军戏称为“蹭小米17流量”的活动,以“改变”为主题,成为小米高端化战略的最新注脚。雷军用两小时浓缩了小米五年转型历程,从互联网公司到硬核科技企业的蜕变,在芯片与汽车两大领域的突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2020年,年收入突破2000亿的小米遭遇成长阵痛。苹果、三星、华为构筑的技术壁垒,叠加“组装厂”“没技术”等质疑,让雷军陷入深度反思。这场触及灵魂的变革始于2021年,小米重启芯片研发,同步启动造车计划,将十年积累的资本全部投入。雷军坦言:“这相当于同时供两个孩子上大学。”
芯片战场传来捷报。经历三年研发,小米玄戒O1芯片在2024年初完成3nm工艺流片,搭载该芯片的小米15S Pro于次年上市。但雷军清醒认识到,这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他立下军令状:十年投入不低于500亿,每年50亿的研发预算虽不及英特尔、高通等巨头,却彰显破釜沉舟的决心。国际商业战略公司数据显示,3nm芯片设计成本高达5.9亿美元,小米的投入在行业资本博弈中仍显单薄。
汽车业务同样承受压力。小米YU7开售18小时锁单24万台,交付三个月突破4万辆的成绩背后,是11.7万辆SU7的召回阴影。雷军在演讲中坦言转型之痛,却以50多岁的闯劲强调:“现在正是奋斗的年纪。”这种破局勇气延伸至新品发布环节,小米17系列成为高端化战略的具象化表达。
雷军亲自操刀的产品解说创下纪录。小米17标准版以6.3英寸屏幕、191克重量对标iPhone 17,7000毫安时电池在续航测试中碾压对手。更激进的是背屏设计,小米17 Pro的2.1英寸AMOLED副屏支持自拍、时钟、AI壁纸等12项功能,与iPhone的保守设计形成鲜明对比。价格体系更具冲击力:4499元起售的小米17比iPhone 17 Pro便宜4000元,磁吸充电宝、平板8 Pro等产品线全面对标苹果生态。
这场“硬刚”引发市场涟漪。9月26日港股开盘后,小米股价下跌5.47%至56.20港元。市场研究机构IDC数据显示,第二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4.1%,6886万台的总销量中,小米以1040万台跌至第四。这种压力促使小米调整战略,卢伟冰在财报会议上明确:重心将从4000-6000元价位转向6000元以上超高端市场。
发布会的创新不止于手机。SU7 Ultra、YU7 Max车型推出紫水晶、竞速红等5款定制车漆,将豪车专属服务带入大众市场。雷军宣称:“科技平权就是让劳斯莱斯体验触手可及。”但外界期待的新车型与AI技术进展并未现身,这与荣耀计划五年投入100亿美元构建AI生态的布局形成对比。2025年小米75亿的AI研发预算,能否支撑其硬核科技公司的愿景,仍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