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聚焦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活动——“走进生命之源:品质革命与水资源保护”近日在长白山脚下拉开帷幕。来自水资源研究、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通过实地考察、主题研讨等形式,共同探讨水资源生态保护、包装饮用水产业协同发展及健康饮水等核心议题,旨在推动社会各界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注与行动。
长白山,这座与欧洲阿尔卑斯山、俄罗斯高加索山齐名的“世界三大黄金水源地”之一,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矿泉水资源。活动期间,与会专家深入长白山天然矿泉水保护区,探访了莫涯泉这一典型代表。莫涯泉拥有5处泉口,周边森林覆盖率高达98%,泉水经冻土层与岩层的天然过滤,富含偏硅酸、锂、锶等多种有益微量元素,且水温常年稳定在7摄氏度,即使在冬季也从未断流。吉林大学水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肖长来指出,长白山的火山地质、丰沛降水及良好森林环境,为矿泉水的形成与保护提供了不可复制的天然优势,使其成为国内包装矿泉水产业的重要基地。
“长白山矿泉水不仅水质优良,且储量丰富,具备建设大型产业集群的潜力。”肖长来在论坛上介绍,目前区内已形成以偏硅酸为特征指标的低钠淡矿泉水体系,水质稳定,适宜长期开发。这一优势也吸引了农夫山泉、伊刻活泉、泉阳泉等知名品牌落户,将一瓶瓶天然矿泉水送往全国市场,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然而,矿泉水的开发并非无限制。肖长来强调,矿泉水作为特殊地下水资源,开发过程中需兼顾生态保护,避免水量衰减、水质变化及上下游生态影响。他建议,通过划定水源保护区、限量开采、提高植被覆盖率等措施,确保矿泉水可持续利用量与生态环境需求的平衡。“长白山区内天然矿泉水的可持续利用程度较高,按科学量开采可维持区域生态稳定。”
随着消费者对饮用水品质要求的提升,市场上的包装饮用水种类日益丰富。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王金生指出,当前饮用水主要分为天然水(如矿泉水)和人工水(如纯净水、矿物质水)两大类。天眼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矿泉水相关企业约7.1万家,近一年新增企业达1448家,反映出市场对天然矿泉水的强劲需求。
面对琳琅满目的饮用水选择,普通消费者该如何科学饮水?王金生建议,优先饮用加热后的自来水(需正确使用过滤装置并定期更换滤芯),或选择开瓶即饮的矿泉水(避免加热,注意避光保存)。陆军军医大学教授舒为群则从健康角度补充,饮用水中的钙、镁等矿物质对调节肠道菌群、补充碳酸氢根、阻止有毒重金属吸收具有重要作用。她呼吁公众提升健康饮水意识,养成足饮、勤饮、慢饮、温饮、悦饮的科学习惯,优先选择含天然矿物质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