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老陈在互联网公司担任产品经理已有十年,然而在生日当天,他却收到了人力资源部门的“温馨提示”——公司正在优化35岁以上员工。这一消息让他陷入深深的焦虑:房贷还剩二十年,孩子刚上小学,父母的身体状况也开始走下坡路。更让他不安的是,除了写代码和做PPT,他似乎没有其他能带来收入的技能。
在酒桌上,老陈向朋友倾诉自己的困惑:“如果被裁了,我能做什么?开奶茶店?听说九成活不过半年;做自媒体?现在入场太晚了;回老家养猪?又怕丢面子……”他的困境,其实是许多35岁以上职场人的共同写照。年轻时,他们依靠体力和平台优势获取收入,但到了中年,却突然发现缺乏能支撑一生的技能。
面对中年转型的挑战,35岁后选择生意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追逐风口或赌运气,而应选择能持续经营到70岁的项目。具体来说,有三个原则值得参考:刚需性、反脆弱性和情感连接性。
首先,刚需性意味着选择“人离不开”的生意,而非“一时火”的。老陈曾考虑开一家剧本杀店,认为年轻人喜欢且赚钱快。但调研后发现,剧本杀的主要客群是18-28岁的学生和初入职场者,而35岁以上人群更倾向于省时、省力且具有实际价值的消费。例如,他小区门口的一家社区理发店,老板是一位50岁的阿姨,只剪男士平头和女士短发,每人15分钟,收费20元。疫情三年间,周边五家奶茶店倒闭,而她的店却越开越火。
刚需性生意的本质是解决人的基础需求。选择时需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个需求是“一时爽”还是“长期要”?目标客群是否稳定?是否属于低频但高复购的类型?例如,社区理发每月一次,比一次性消费更稳定。刚需性生意或许不够“性感”,但能穿越经济周期。老陈最终放弃了剧本杀,转而考察社区老年食堂,因为他发现60岁以上老人每天都需要吃饭,而周边能提供软烂、低价且卫生餐食的店铺寥寥无几。
其次,反脆弱性强调选择“越折腾越强”的生意,而非“一碰就碎”的。老陈的表弟曾在景区开了一家网红打卡奶茶店,初期通过抖音推广月入五万。但今年景区游客减少,租金却上涨30%,最终不得不关店,亏损20万。相比之下,老陈的邻居王叔开了一家电动车维修店,疫情期间别人没生意,他却因周边小区电动车多、故障率高而忙得不可开交。
反脆弱性生意的核心是从波动中获益。选择时应避开三个“脆弱陷阱”:高依赖单一渠道、高固定成本和低技术壁垒。反脆弱性生意通常具备轻资产、技能可迁移和抗风险能力强的特点。例如,王叔的维修店只需工具和技能,无需囤货;如果老陈学习家电清洗,即使换城市也能继续经营。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曾说:“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我们要做‘火’,而不是‘蜡烛’。”
最后,情感连接性指的是选择“能积累人脉”的生意,而非“一锤子买卖”。老陈曾考虑做电商卖货,但计算后发现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客户复购率低,利润全给了平台。而他的同事李姐35岁后转行做家庭收纳师,起初只是帮朋友整理衣柜,后来靠口碑积累客户,现在每小时收费300元,预约已排到两个月后。
情感连接性生意的本质是用服务换信任,用信任换长期收益。选择时应关注三个“情感指标”:是否能面对面服务?是否能解决情感痛点?是否能积累个人品牌?例如,收纳师、理发师和宠物医生比纯线上生意更容易建立信任;帮老人理发是解决尊严需求,帮家庭收纳是解决生活秩序需求;李姐的客户会主动推荐朋友,形成口碑裂变。情感连接性生意可能起步慢,但越做越轻松。
老陈目前正在考察社区老年食堂,他计划不仅提供餐食,还组织老年读书会和健康讲座,让老人“吃饭+社交”两不误。这种生意客户黏性极高,甚至能成为社区枢纽。他说:“我不求赚大钱,只求能干到70岁,客户都是熟人,不用看老板脸色,也不用担心被裁。”
35岁是人生的分水岭:前半生靠体力和平台赚钱,后半生要靠选择和能力赚钱。选对一个能持续经营的生意,就像给自己买了份人生保险——它可能不暴利,但能稳定养家;可能不轻松,但能积累价值;可能不“酷”,但能让人睡得踏实。
下次想换生意时,不妨用三个原则过滤:它是人离不开的刚需吗?它是越折腾越强的反脆弱型吗?它是能积累信任的情感连接型吗?如果三个答案都是“是”,那就大胆去做。35岁后的人生,不怕慢,只怕错。选对一个能干一辈子的生意,就是给后半生最好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