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围绕预制菜与餐饮行业的争议引发广泛关注。新辣道创始人、信良记董事长李剑在直播中公开“悬赏”20万元,向全国连锁餐饮企业发起挑战:若能证明自身未使用任何冷冻原料及添加剂,或由罗永浩、媒体证实存在此类情况的餐馆,他将兑现奖金。这一举动直接指向罗永浩此前在直播中对西贝等餐饮品牌的批评,双方观点交锋激烈。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罗永浩9月12日的直播。他在直播中以西贝为例,指出部分菜品使用预制菜包装产品,并展示去骨黄花鱼柳、儿童餐牛肉酱等保质期长达18个月的食材,强调“餐饮企业应推动预制菜信息透明化,让消费者享有知情权”。此番言论迅速引发行业震动,西贝门店次日即暂停后厨参观,部分门店下架“罗永浩套餐”,并称顾客拍摄直播侵犯肖像权、影响经营。
李剑在9月13日的直播中回应称,罗永浩的言论存在误导性。他以自身30年餐饮行业经验为例,指出从员工食堂到食品电商的全链条参与中,冷冻原料与鲜肉的安全性需科学论证,而非简单以“鲜冻”概念划分优劣。“现代食品工业的冷冻技术是全球肉类供应的重要保障,关键在于选择品牌可靠的原料。”他强调,罗永浩将“预制菜”与“不健康”强行关联,实则利用消费者对化学名词的敏感心理制造恐慌。
针对罗永浩提出的“餐厅应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李剑比喻称,这如同要求有轻微道德瑕疵的人贴上“负面标签”,将导致行业陷入两难境地。他指出,餐馆普遍使用含添加剂的调味料,若强制标注,大部分菜品将被迫列出化学成分,反而加剧消费者误解。李剑透露自己与罗永浩私交甚笃,其直播首秀中销量第一的信良记小龙虾即由李剑企业提供,但此次仍选择“蹚浑水”,因认为行业求真比私利更重要。
争议背后,预制菜的定义成为焦点。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2024年3月发布的通知,预制菜指经工业化预加工、需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仅经简单加工的净菜、速冻面米食品等。通知明确要求推广餐饮环节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然而,李剑认为罗永浩在直播中未明确界定预制菜范围,仅以“非现买鲜货即预制菜”为标准,存在逻辑漏洞。
西贝方面对此次风波回应称,其菜品部分食材由中央厨房供应,但强调“非预制菜”,并重视每道菜的“赏鲜期”。贾国龙此前也曾表示,餐饮行业普遍存在预制工艺,如净菜加工亦属预制范畴。与此同时,罗永浩9月14日再发声,支持餐饮业后厨直播,认为敢于长期公开后厨的餐厅“相对更靠谱”。
公众对预制菜的接受度呈现分化。以萨莉亚为例,这家主打意大利风味的连锁餐厅因70%菜品定价在20元以下、人均消费约30元,被戏称为“预制菜之王”。尽管后厨鲜见厨师,但其“低价不低质”策略仍吸引大量消费者。相比之下,部分使用半成品的中餐品牌因价格与口味失衡频遭吐槽。业内人士指出,预制菜行业存在品质差异,优质企业使用高标准原料,而劣质企业则可能以次充好,需加强监管而非一概否定。
监管层面,通知要求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通过冷冻、冷藏等工艺保障安全,并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市场监管部门需结合原料、工艺等因素实施分类许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尽管政策已明确预制菜范围,但行业与消费者对“何为预制菜”的认知仍存在差距,这场争议或将成为推动标准落地与公众认知提升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