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永浩与西贝餐饮围绕预制菜展开的舆论交锋持续发酵,双方从品牌争议演变为公众对预制菜行业透明度的深度讨论。这场风波中,罗永浩凭借对消费者情绪的精准把握,将个人质疑转化为行业议题,而西贝的危机公关则因展示细节引发新争议,暴露出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深层矛盾。
9月12日晚,罗永浩通过直播平台回应西贝预制菜争议,直言“餐厅应明确标注预制菜品类”,并现场展示保质期18个月的海鲈鱼配料表,质问“复配水分保持剂是否符合消费者对鲜鱼的认知”。这场直播获得超九成网友支持,舆论迅速从质疑西贝单个品牌转向对预制菜行业信息透明度的追问。与此同时,西贝邀请全国媒体参观后厨,试图通过公开生产流程自证清白,但展示的冷冻鸡汤、西兰花等预制品,以及“价格偏高却口感一般”的消费者固有印象,反而加剧了质疑。
公关专家分析,这场争议本质是“定义权”与“叙事框架”的争夺。西贝虽第一时间由创始人贾国龙回应,并组织媒体直播,但暴露的问题使其陷入被动。例如,展示的预制品保质期、添加剂使用等细节,与消费者期待的“现做现卖”形成强烈反差,而此前高定价策略积累的负面印象,进一步削弱了公众信任。相比之下,罗永浩通过将个体争议升维为公共议题,成功占据舆论高地。
回顾罗永浩的“对线”历史,其策略始终围绕“弱势方代言人”展开。2011年,他因西门子冰箱门难关问题,带三台问题冰箱到北京总部砸毁,将个人维权转化为“千万消费者无门”的群体诉求,迫使品牌致歉。2014年与王自如的辩论中,他通过拆解评测错误、质疑评测独立性,推动科技圈对“公正性”的讨论。2024年为董宇辉发声时,他结合自身经历,将职场事件升维至“管理伦理”层面,持续引爆热搜。此次对阵西贝,他紧扣“价格与品质匹配度”,用配料表细节和行业呼吁,再次验证其舆论操作的有效性。
业内人士指出,西贝的困境源于“企业思维”与“消费者需求”的错位。其危机公关试图用行业标准回应质疑,却忽视了公众对“新鲜度”“添加剂”等核心关切。例如,展示的预制菜生产流程虽合规,但未解释“18个月保质期如何保证口感”,也未说明添加剂使用的必要性,导致消费者产生“高价买预制菜”的落差感。相比之下,罗永浩通过具体案例和行业呼吁,精准触达大众对“知情权”“性价比”的期待,从而赢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