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高收益”“全球资产配置”等宣传噱头的传播,购买香港保险成为不少消费者关注的热点。然而,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发布重要提醒:跨境投保存在法律体系、监管政策及产品设计等多方面的本质差异,消费者需警惕潜在风险。
根据监管要求,保险产品的宣传、销售必须由持有金融监管部门颁发的保险或中介许可证的机构进行,个人销售也需在所属机构完成执业登记。未经许可宣传、销售境外保险产品,或组织消费者购买境外保单,均属于违规行为。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特别强调,境外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消费者可能面临汇率波动、收益不确定、理赔成本高、维权困难等多重风险。
其中,非法“地下保单”是首要风险。内地居民购买境外保单需亲自赴境外签署合同,若在境内完成投保,则构成非法交易。这类保单既无法获得内地法律保障,也难以得到境外司法辖区的有效支持,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将陷入维权困境。
外汇政策与汇率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境外保单的赔款、保险金均以外币结算,消费者需自行承担汇率波动损失。个人赴境外购买人寿保险或投资分红类保险属于现行外汇管理政策未开放项目,存在政策合规风险。长期期交保单还可能因外汇支付政策变化导致续期保费无法缴纳,而境外收益也可能涉及跨境税务申报义务,未合规申报将面临法律责任。
销售误导是另一大隐患。部分境外销售人员为吸引客户,常以高收益率进行演示,但实际收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香港保险市场此前对红利演示限制较少,部分产品演示收益远高于实际水平。消费者需注意,高收益演示并非保证收益,且境外保单的佣金、管理费普遍高于内地同类产品,实际回报可能低于预期。同时,以外币结算的分红收益还面临汇率波动风险,实际到手的人民币价值可能大幅缩水。
退保损失也是消费者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境外保单的现金价值规则与内地差异显著,多数长期期交保单在前期现金价值极低,前2年甚至为零。若消费者在此期间退保,将承受较大损失。因此,在购买前需充分评估自身资金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
服务便利性差是境外保单的另一大短板。相比内地保险,境外保单在条款理解、指定医疗机构、理赔流程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例如,境外保险产品条款表述方式与内地不同,投保人需仔细阅读以避免纠纷;在内地就医时,通常仅限指定医院才能获得赔付,且理赔流程繁琐,常需本人或代理人赴境外办理。而内地保单普遍认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且保险公司大多与当地医疗机构建立了便捷的线上服务,消费者体验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