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国内房地产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两大显著现象引发广泛关注:一线城市房价集体深度回调,二手房挂牌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权威机构统计,深圳房价较峰值累计下跌39.3%,广州跌幅达32.9%,上海、北京分别下跌30.6%和29.5%,连香港地区也出现28.8%的显著回落。这种程度的调整导致大量高位购房家庭面临资产缩水困境,部分家庭的首付款已完全蒸发。
全国二手房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供应激增,当前挂牌总量突破730万套。分城市看,北京挂牌量达14.7万套,上海17万套,杭州21万套,南京超过18万套,成都和武汉均突破20万套大关。这种集中抛售现象被业内人士形容为"人类住房市场奇观",其背后折射出多重因素叠加的市场变局。
市场调整趋势的深化是首要推手。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国内房价持续23年单边上涨,导致二三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攀升至20-25倍,一线城市更达40倍以上。这种严重偏离居民承受能力的价格水平,迫使拥有多套房产的投资者加速离场。市场分析显示,当前房地产泡沫仍待消化,长期调整通道已经确立,投资客普遍采取"落袋为安"策略。
投资属性消退加速抛售潮形成。自2022年起,全国房价进入持续下行周期,先由二三线城市扩散至一线核心区域。当前全国平均房价较历史高点回落30%,叠加物业费、房产税等持有成本上升,投资性购房的收益空间被完全压缩。市场监测数据显示,二手房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特征,成交周期延长至历史高位,进一步加剧了抛售压力。
居民购买力下降构成需求端制约。实体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企业裁员降薪现象普遍,居民收入预期转弱直接削弱购房能力。疫情后消费观念转变更为显著,购房决策更趋理性,家庭资产负债表修复需求上升。这种变化导致市场需求端持续萎缩,与供应端激增形成鲜明对比,加剧了市场失衡。
年轻群体住房观念发生根本转变。面对高企的房价,新生代更倾向选择租房生活,既避免透支家庭财富,又减轻长期债务压力。当前多地房租水平持续回落,进一步强化租房的经济优势。典型案例显示,购房者前三年还款中利息占比高达80%,这种"为银行打工"的现实促使年轻人重新评估住房选择,导致首套房需求显著萎缩。
这种供需关系的剧烈变化,正在重塑房地产市场格局。挂牌量激增不仅反映投资者对后市的悲观预期,更预示着房价下行压力将持续累积。市场观察人士指出,当前现象与企业家曹德旺的预言高度吻合——当市场供应远超有效需求时,房屋可能面临"有价无市"的困境,甚至出现持有成本倒挂的特殊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