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与中秋双节期间,中国资产在全球市场掀起了一波强劲上涨潮。纳斯达克金龙指数单周涨幅达3.8%,这一表现被市场解读为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认可度提升的信号。那么,推动中国资产走强的深层逻辑是什么?要理解这一现象,需先从职业投资者的资产评估逻辑切入。
职业投资者与业余投资者的核心差异,在于对资产价值的认知维度。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欧文·费雪提出的“股息贴现模型”指出,资产的真实价值应基于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例如,一片果园的价值不在于土地和果树本身,而在于其持续产出的果实收益;一套公寓的价值也不取决于市场标价,而在于长期租金收入。这种思维模式与业余投资者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往往将资产价格波动视为投资回报的唯一标准,如收藏品市场依赖后续买家接盘的价格游戏。
历史案例印证了现金流思维的重要性。1980年中国发行的“猴票”曾创下单枚8000元的天价,但到2004年价格暴跌至6元,2016年进一步折半至3元。这种价格断崖式下跌,本质上是缺乏内在价值支撑的市场修正。经济学家小弗雷德·施韦德在《客户的游艇在哪里》中指出,英国人衡量财富时更关注年收入而非资产总额,这种认知更接近投资本质——真正的财富是持续产生的现金流,而非账面数字。
将中国资产置于全球坐标系中观察,其估值优势愈发凸显。截至9月30日,上证指数股息率达2.48%,市盈率16.6倍;恒生指数股息率2.24%,市盈率12.3倍。相比之下,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股息率仅0.56%,市盈率高达32倍;纳斯达克指数股息率0.3%,市盈率44倍。这种估值差异甚至引发了股神巴菲特的谨慎态度——其掌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持有超3000亿美元现金,侧面印证了美股市场的高估风险。
A股优质企业的内在价值提升路径更为清晰。以贵州茅台为例,其股利支付率从2020年的52%提升至2024年的75%,2022年以来累计回购392.76万股(占比约0.3%)。迈瑞医疗同期股利支付率从45.7%增至65%,回购325万股(占比约0.27%)。尽管与苹果公司13.5%的回购比例相比仍有差距,但A股头部企业的股东回报机制正在加速完善。若参照国际标准实施年均2%的股份回购,当前A股优质企业的估值吸引力将进一步凸显。
建立科学的投资度量体系至关重要。海外资本的流动方向提供了外部观察视角,但投资者更需构建内在价值评估框架。巴菲特1986年投资农场的案例极具启示意义:在完全不了解农业经营的情况下,他通过估算玉米大豆产量、经营成本及价格趋势,得出10%的常规收益率预期。事实证明,随着劳动生产率提升和作物价格上涨,这笔投资实现了超额回报。这印证了格雷厄姆的观点——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保持批判性思维,拒绝盲目追随市场共识,通过纪律性和勇气掌控投资决策。
当前中国资产的走强,本质上是价值回归规律的体现。当全球主要市场估值严重分化时,具备持续现金流创造能力的资产,终将吸引理性资本的重新配置。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职业投资者的价值评估逻辑,建立基于内在价值的度量体系,比追逐短期价格波动更具长期意义。这种思维转变,或许正是穿越市场周期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