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与中秋双节期间,中国资产在国际市场上表现亮眼,纳斯达克金龙指数一周内涨幅接近3.8%。这一强势表现,折射出国际资本对中国A股和港股的认可度正在提升。那么,是什么因素推动了中国资产的走强?要解答这个问题,投资者需要先理解职业投资者如何评估资产价值,并审视中国资产在全球市场中的估值水平。
在现代投资理论中,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欧文·费雪提出的“股息贴现模型”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理论强调,资产的价值应基于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而非当前价格。职业投资者通常以此为标准,例如一片果园的价值在于其未来产出的收入,而非果树或土地本身;一套公寓的价值在于其未来租金收入,而非市场标价。相比之下,业余投资者更关注资产价格的短期波动,例如古画或珍稀邮票的价值,取决于是否有买家愿意以更高价格接盘。
这种差异在投资实践中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以中国邮票市场为例,1980年发行的“猴票”单枚价格曾达8000元,但到2004年跌至6元,2016年进一步折半至3元。类似地,1929年大崩盘亲历者小弗雷德·施韦德在《客户的游艇在哪里》中指出,英国人衡量财富的方式更接近本质——他们关注年收入,而非银行账户余额;而美国人更倾向于谈论资产总额。这一观察揭示了收入稳定性对财富评估的重要性。
从全球视角看,中国资产的估值优势逐渐显现。截至9月30日,上证指数股息率为2.48%,市盈率16.6倍;恒生指数股息率2.24%,市盈率12.3倍。相比之下,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股息率仅0.56%,市盈率32倍;纳斯达克指数股息率0.3%,市盈率44倍。巴菲特持有超3000亿美元现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股市场的高估状态。
更值得关注的是,A股优质企业的股利支付率和股份回购力度持续增强。例如,贵州茅台的股利支付率从2020年的52%提升至2024年的75%,2022年以来回购股份392.76万股;迈瑞医疗的股利支付率从2020年的45.7%升至2024年的65%,同期回购325万股。尽管A股头部公司的回购规模仍低于国际水平——苹果公司自2020年8月以来已回购13.5%的股份,但若A股企业以每年2%的速度回购,其估值吸引力将进一步凸显。
投资的核心在于建立科学的度量体系。海外资金对中国资产的青睐提供了外部视角,但投资者更需形成内在价值判断能力。巴菲特在2015年致股东信中分享了一个案例:1986年,他以28万美元购入奥马哈附近一块400英亩的农场,尽管对农业一无所知,但通过估算产量和成本,他得出10%的常规收益率预期,并预测劳动生产率和作物价格将上升。最终,这笔投资不仅未亏损,还实现了大幅增值。这一案例印证了格雷厄姆的观点: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保持耐心,并通过自我约束避免被市场情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