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与非网发布《2025年中国AIoT产业分析报告》,从全球市场格局、核心技术突破、终端应用创新等维度,系统梳理了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指出,全球物联网市场正进入高速扩张期,亚太地区成为核心增长极,中国在硬件、连接与服务三大板块的领先优势持续凸显。
根据GSMA Intelligence预测,203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收入将突破2万亿美元,较2024年实现翻倍增长,复合年增长率达12%。其中,亚太地区贡献了全球55%的物联网收入,中国作为区域核心市场,通过硬件制造、网络连接与云服务的协同发展,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报告特别提到,终端设备的AI化已成为产业核心方向,2025年生成式AI技术开始在移动设备等终端实现边缘侧推理,标志着AI能力从云端向终端的深度渗透。
在人形机器人与AI眼镜两大热点赛道,中国企业的技术突破与市场布局尤为引人注目。特斯拉Optimus、优必选Walker S等头部产品,在感知方案、运动控制等维度取得显著进展。特斯拉计划将量产成本降至2-3万美元,优必选工业版机器人则实现了20天连续工作的稳定性验证。AI眼镜市场同样呈现爆发式增长,2025年全球销量预计达550万台,meta以超70%的市场份额占据主导地位。主控芯片作为核心组件,占整机成本的31%,形成了系统级SoC、SoC+协处理器等多元技术路线。移远通信等企业推出的“Robrain”端云混合大模型解决方案,通过赋能机器人实现感知与行动的协同,进一步推动了终端设备的智能化升级。
传输技术的多样化发展,为AIoT场景的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撑。NR+技术凭借低时延与广覆盖优势,成为工业物联网的首选;Wi-Fi 7设备出货量从2024年底的2.33亿台增至2028年的21亿台,Wi-Fi 6与Wi-Fi 7的出货占比预计在2027年分别接近50%与20%,MLO、BSS染色等技术的引入,显著优化了传输性能。蜂窝物联网方面,中国终端用户占移动网络的比重已接近60%,移远通信等厂商占据全球模组市场的主要份额,推动了车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感知融合化趋势的凸显,进一步提升了AIoT系统的可靠性。2024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达2410.6亿美元,预计2032年将增至4572.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8.33%。在中国市场,消费电子、汽车电子与工业制造分别占据27%、21%、21%的份额,MEMS传感器成为核心品类,歌尔股份、睿创微纳等企业跻身全球前列。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从辅助驾驶向完全自动驾驶演进,传感器数量从数枚增至20枚左右,显著提升了感知精度与系统稳定性。
尽管产业前景广阔,AIoT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AI从云端向边缘的延伸引发行业洗牌,传统设备厂商需加速技术转型;贸易环境波动导致组件成本上升,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报告认为,终端AI化、传输多样化与感知融合化的深度协同,将成为突破现有瓶颈的关键。未来,随着工业互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医疗等领域的持续创新,AIoT产业有望实现更广泛的落地应用,推动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