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成长型投资秘籍:于小型企业池中,觅未来之星的收益增长之路

   时间:2025-09-23 04:16:45 来源:小AI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投资领域,寻找具备高成长潜力且估值合理的企业,一直是投资者追求的目标。迈克尔·莫,这位可发展合作伙伴投资公司的掌门人,凭借二十年投资实践,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成长型投资策略,为投资者指明了方向。

莫的核心观点是,潜力最大的企业往往藏身于小型企业群体中。这些企业如同小型池塘里游速最快的鱼,不仅成长机会多,而且相对于其成长空间,当前估值往往更具吸引力。在他看来,成功投资这类新兴成长型企业的关键,在于精准控制投资数量,明确自身投资规模,从而在市场波动中保持定力,陪伴企业共渡难关。

莫的投资理念集中体现在其著作《下一个大牛股》中,该书英文原名直译为“找寻下一个星巴克:如何识别和投资未来的热门股”。书中,莫将二十年投资经验浓缩为发现“超新星”的策略,即鉴别并投资那些有望成长为行业巨头的初创企业,他称之为“未来之星”。

对于成长型企业的定义,莫有着严格的标准。他认为,这类企业不仅销售和收益增长要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而且增长速度需与企业规模相匹配。具体而言,市值低于2.5亿美元的企业,收入增长率至少需达25%,每股收益增长率至少30%;市值在2.5亿至10亿美元之间的企业,收入增长率至少20%,收益增长率至少25%;市值10亿至50亿美元的企业,收入增长率至少15%,收益增长率至少20%;市值超过50亿美元的企业,收入增长率至少10%,收益增长率至少15%。

莫之所以如此看重成长型企业,是因为它们是获取高额投资回报的沃土。尽管短期股价受多种因素影响,但长期来看,企业收益增长是决定股价的唯一因素。正如彼得·林奇所言:“决定市场短期变化的可能是运气,但掌控市场长期变化的却是收益。”

在风险与回报的关系上,莫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风险并非短期市场波动,而是遭受无法挽回损失的可能性。衡量风险时,应综合考虑企业未来价值。传统观点认为高回报伴随高风险,但莫指出,当回报潜力大而股价相对较低时,投资者反而能获得丰厚回报。

莫的投资策略中,风险与回报的关系呈现多种组合。一种极端情况是,为获得更高成功信心而支付“保险费”,如高通这类成长型蓝筹股,尽管市盈率倍数高于市场平均,但因其超凡的收益增长潜力,高市盈率也显得合理。另一种极端情况是,以低价买入跌落的“天使”股,这些企业一旦翻身,将带来巨大收益,但风险也相应较高。

历史数据显示,投资者常陷入“质量圈套”,即以过去成功推知未来成功,最终为虚构的成功付出代价。莫认为,要寻找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企业,小型企业是最佳选择。这些企业不仅成长机会多,而且估值相对较低。对于投资者而言,识别早期成长型股票是获取超额回报的关键。

华尔街的研究报告往往聚焦于知名企业,而忽视了大量具有潜力的小型企业。数据显示,75%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市值在10亿美元以下,但华尔街七大投资公司的研究报告中,85%针对的是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大企业。然而,关注小型企业却能带来丰厚回报。莫的研究显示,1973年投资于小型股票的1万美元,到2005年底可升值至106.6万美元,年均复利回报率达16.3%,远超大型股和纳斯达克指数的表现。

莫热衷于快速、可持续的增长。他认为,企业规模是销售和收入可持续快速增长的保障,成长型投资者将面临更大的投资机会。只要能够识别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初创企业,投资者不仅能因企业长期收益增长潜力而获益,还能因市场认可度的提升而获益。

大企业均由小企业发展而来,如苹果、联合健康和耐克等,刚上市时市值仅数亿美元,如今已成长为行业巨头。莫指出,每一家领先企业和蓝筹股企业背后,都有一位深谋远虑的企业家,他们看准市场成长机会,围绕远见、产品和顾客将企业发展壮大。

长期推动股价的是收入增长。莫的投资观点基于一个事实:从长远来看,股价几乎百分之百与收入正相关。复利、高收入增长率和时间的组合,将带来可观的收益。然而,复利规律也表明,企业成长会随规模扩大而放缓。在1996至2006年间,12000多家企业中,仅有6家保持了超过20%的年收益增长率,呈现典型的幂律分布效应。

72法则是理解复利影响的有效工具。根据该法则,将利率除以72,即可得到投资翻一番所需的年份。例如,9%的利率下,1美元8年后可翻一番;12%的利率下,6年后即可翻一番。一个收入以15%增长率增长的企业,若市盈率不变,约5年后股价可翻一番;若收入增长率为25%,则约3年后价值可翻一番。

复利既能放大正收益,也能加重负收益的影响。假设两个基金,N基金年周转率2000%,第一年增长100%,第二年下跌30%;A基金投资增长率至少20%的顶级企业,每年增长20%。两年后,A基金拥有14.4万美元,而N基金仅有14万美元。这表明,成功投资的秘诀之一在于收益随时间复利增长,而负收益会严重影响复利效果。

投资成长型股票需面对短期负收益,且无固定模式可循。能翻5倍和10倍的股票可轻松抵消小失误,但-90%的错误几乎无法弥补。因此,长期获益需关注长期收益增长和价格浮动的基本原理。

投资新企业需勇气和自信心。拓荒者常成众矢之的,但幸存者将获得全部回报。尽管投资陷阱多、风险大,但回报也相当惊人。在成长型投资方面取得成功,需密切关注成长推动力,并始终保持客观判断。

过去的赢家未必是未来的赢家。1925年美国100家领先企业中,23家属铁路行业,10家属汽车行业,4家与金属和采矿相关,但无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和金融服务类企业。到2015年,100家最大企业中仅1家属金属和采矿企业,无汽车或铁路行业企业,反而有20家信息技术公司、23家金融服务公司和17家医疗保健公司。尽管发现未来赢家不能靠回顾过去,但分析最佳企业对于识别未来之星仍具启发意义。

为辨别股票市场中的“全明星”,莫对1000家企业进行评估,并挑选出1995至2005年间表现最好的25只股票。这些企业1995年平均市值1.99亿美元,以27%的年增长率发展,市盈率倍数每年提高6%,股价每年上扬33%,到2005年平均市值增长至42亿美元。研究显示,利润对成长型企业的长期表现至关重要,而这种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盈率倍数的增加。

投资者若想辨别表现最佳的企业,不应仅关注廉价股票或“顺势投资”,而应识别在大型潜在市场中竞争且具有长期动态增长潜力的成长型企业。当企业或行业因社会发展趋势而受益时,将面临顺风;反之,则会出现“顶头风”。能够有效利用成长型市场的企业,将掌握更大市场份额,获得较高估值,并最终给投资者带来最大价值。

成功投资新兴成长型企业的关键,在于严格控制投资数量。清楚自身投资规模可避免失败,并在企业遇到困难时坚持到底。尽管教授们强调投资组合多样化的重要性,但沃伦·巴菲特曾言,篮子里的鸡蛋还是少一点比较好,并且要密切关注它们。

尽管小企业一般表现良好,但找到最具吸引力的机会仍需关注增长率。大的成长型企业表现令人难忘,但真正具有价值的是辨别哪些企业具有在未来5年或10年高居榜单榜首的能力。目的不是选择已有企业,而是了解什么使这些企业能够跻身其中。

一只股票的长期表现与企业的收益有着紧密联系。从1995至2005年,表现最好的25家企业年均价格增长33%,得益于其27%的年收益增长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开始时并非在“很低”的估值基础上交易,整个研究期间的平均初始市盈率达到18.9倍。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开始时可能被认为“过高”的估值又进一步扩展,即使当估值紧缩时,收益的持续增长也抵消了负面影响。

要想分辨出表现最好的企业,投资者需采用系统方法,识别在广大潜在市场和新兴、快速成长市场中竞争且具有长期收益增长潜力的成长型企业。莫采取自上而下的视角,重点关注大趋势,如技术、经济和社会力量。他相信,了解今天的大趋势,就像拥有了一张路线图,可以知道未来的市场机会出现在哪里。在评估具体企业时,他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主要围绕员工、产品、潜力和可预测性进行客观分析。

莫对成长的关注使他在研究中几乎不可避免地留意相对较小的企业。对于这些小企业而言,即使是很小的销售收益增长也会对企业整体发展速度产生很大影响。较小的企业通常专注于产品和服务,针对特定市场增长;而稳定的大企业通常面对更成熟的业务,且不如小企业灵活。因此,一种快速发展的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情况对于小企业而言所产生的影响自然相对要大得多。

相对于竞争者而言,一个企业借助市场的保护,利用迅速增加的销售量产生可观利润的能力也非常重要。小企业具有竞争优势,能够先于他人开发新市场,且规模和市场定位使其能够灵活适应市场变化,根据顾客需求和偏好快速调整,带来新的产品和服务。但另一方面,如果市场发展不好或不够明朗,那么小企业的规模也可能给其带来竞争上的不利。

最终,为实现收益的快速、持续增长,成长型企业必须参与到发展强劲的市场中。最成功的成长型企业能够开发自己的市场,引进自主产品和服务,将竞争降低到最少,从而实现持续的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率,并最终创造巨大的股东价值。

投资者的目标是要找到具有长期持续高增长率的企业以及“承诺少、表现多”的管理队伍,这样才有望找到最大的赢家。彼得·林奇也赞同莫的成长型投资策略,他认为,如果操作得当,投资成长型企业会带来很好的回报。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