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预制菜引发的舆论风波,让中高端餐饮品牌西贝再度成为焦点。罗永浩的公开质疑,不仅让西贝陷入争议漩涡,更暴露出餐饮行业在产品标准界定上的模糊地带。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餐饮业在标准化建设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的深层矛盾。
西贝事件的核心争议在于预制菜的认定标准。企业方认为中央厨房完成的预处理环节(如羊排切割)不属于预制范畴,而消费者则坚持现场全程加工才是"现制"的本质。这种认知差异并非个例,而是整个餐饮行业面临的普遍困境。当企业高举"产品主义"大旗时,标准缺失反而可能成为束缚发展的枷锁。
同样定位中高端的巴奴火锅,正在经历类似的成长阵痛。这个以"品质火锅"自居的品牌,在招股书中将自己定位为"中国最大的品质火锅企业"。但数据显示,其3.1%的市场份额与头部品牌存在显著差距。创始人杜中兵从效仿海底捞服务模式到转型"产品主义"的历程,折射出餐饮品牌定位的艰难抉择。
巴奴与海底捞的"贴身肉搏"堪称行业经典案例。从鲜鸭血质量争议到菜品摆盘相似度讨论,再到服务理念的公开交锋,两家企业用十年时间构建起截然不同的品牌画像。海底捞坚持服务至上,巴奴则将产品品质奉为圭臬。这种差异化战略虽帮助巴奴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却也埋下了发展隐患。
2023年"18元5片土豆"事件将巴奴推上风口浪尖。企业宣称的富硒土豆硒含量未达宣传标准,再次暴露出餐饮行业在品质认定上的模糊地带。类似西贝的预制菜争议,这类事件本质上都是产品标准与消费者认知错位的结果。当高端定位遭遇品质质疑,品牌信任危机便随之而来。
火锅行业的寒冬来得比预期更早。数据显示,2023年11月至2024年11月间,全国火锅门店关闭数量超过30万家。客单价下滑成为普遍现象,高端品牌怂火锅、凑凑的客单价较峰值下跌约20%。消费降级趋势下,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显著提升,这对坚持高端路线的巴奴构成直接挑战。
巴奴的财务数据揭示出高端定位的双重性。虽然门店利润率维持在21%左右,但145家的门店规模远不及头部品牌的千店规模。原材料成本占比超三成,直营模式带来的运营成本高企,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企业的扩张能力。当行业增速从2019年的10%预计降至2025年的4.3%时,巴奴的成长压力愈发明显。
面对市场变化,巴奴开始调整经营策略。24小时营业模式已覆盖八成门店,带动翻台率提升至3.7次/天。午市套餐的推出,显示出企业向性价比方向靠拢的尝试。这些转变反映出高端品牌在商业现实与品牌理念间的艰难平衡。
供应链管理成为巴奴扩张的关键瓶颈。随着门店数量突破百店规模,冷鲜食材的及时配送面临更大挑战。杜中兵曾表示肉类和丸子采用冷冻食材,其他尽量冷鲜配送,但规模扩张后这种模式能否持续存疑。资本市场对商业模式的拷问,正迫使企业重新思考产品力与商业性的平衡点。
在消费分层的大背景下,巴奴的"产品主义"面临双重考验。既要维持高端品质形象,又要适应市场降价趋势,这种矛盾在扩张期愈发突出。当新鲜感逐渐消退,品牌需要从情绪价值、服务创新等方面寻找新的增长点。如何让理想主义落地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成为巴奴必须解答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