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消费市场持续回暖的背景下,青海省凭借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引发广泛关注。2025年前7个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77.25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其中7月单月增速达15.8%,创近19个月新高。这一成绩不仅体现在数字层面,更折射出青海通过创新模式激活消费市场的实践成效,为高原地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消费升级的质变特征在青海市场尤为显著。绿色与品质成为消费关键词,高能效家电、智能设备等以旧换新补贴品类呈现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1-7月全省限额以上单位汽车零售额同比转正增长18%,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零售额分别增长69.4%和179.3%。西宁市民张女士在政策补贴下购置新能源汽车时获得2万元优惠,大学生李某通过数码产品以旧换新节省500元,这类案例折射出消费观念从"满足基本需求"向"追求品质生活"的转变。
重点商品与企业的协同发力推动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全省限额以上单位9类商品实现零售额增长,其中家电音像器材类增长45.8%,汽车类增长18%。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通过引导12家LNG企业纳入统计体系,带动全州LNG零售额同比增长273.9%。这种"重点突破+全面带动"的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商品增长乏力的困局。
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呈现"内外联动"特征。省商务厅推动"青海家宴"品牌走向国际,在香港完成首发后,相继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展推广活动,带动餐饮消费逆势增长。1-7月全省限额以上餐饮企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0.6%,连续两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时,"FAVO国际品牌授权集合店"落户青海,麦当劳、小米汽车等品牌首店相继开业,为市场注入新活力。
政策创新成为消费增长的核心驱动力。省商务厅构建省市两级联动调度体系,建立358家重点商贸企业服务机制,累计下达促消费资金5757.1万元,向488家企业发放稳增长奖励6431.6万元。这些举措直接转化为市场动能,限额以上零售业零售额今年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政策精准发力使企业获得感显著增强,海东市某商贸企业负责人表示:"资金支持和调度机制让我们对市场前景更有信心。"
文旅融合为消费市场开辟新空间。青海构建"1+8"文旅规划体系,文化旅游节现场签约项目8个,总投资1.1亿元。消费场景创新成效显著,青海湖同宝山露营基地连续6天满房,莫家街小吃街旺季日均客流突破万人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25.6%,文旅流量有效转化为消费增量。
特色产业突围将地理劣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依托高海拔、低气温的独特环境,青海在冷链物流、冷凉蔬菜等领域实现突破。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蔬菜产业园通过标准化建设,使羽衣甘蓝批发价从0.7元/斤提升至1元/斤,亩均增收超千元。全省建成154个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41座恒温库,新增冷库容量10万吨,农产品损耗率显著下降。龙羊峡三文鱼基地实现智能化养殖,产品远销新加坡、西班牙,成为"冷资源"变现的典型案例。
品牌认证体系的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全省57个产品获得香港优质"正"印认证,三文鱼通过ASC、BAP国际认证。这些认证不仅打开国际市场,更推动产品溢价。互助县某蔬菜合作社负责人算了一笔账:"获得STC认证后,我们的蔬菜不仅卖价提高,还通过'72小时直达香港'的绿色通道扩大了市场。"
这种"产业增值-收入提升-消费升级"的良性循环正在青海形成。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从业者收入增长,进而拉动家电、汽车等消费升级;消费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又倒逼产业技术升级和品牌建设。数据显示,农牧民通过参与特色产业户均增收明显,而增收又直接转化为消费市场的购买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