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贾国龙与罗永浩“预制菜”之争:是非利害交织,餐饮业变革前路何方?

   时间:2025-09-13 17:55:21 来源:投中网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一场关于预制菜使用的争议将知名餐饮品牌西贝推上风口浪尖。事件的导火索源于消费者罗永浩在社交平台上的公开吐槽,称在西贝用餐时发现大量菜品疑似预制菜,且价格偏高,呼吁餐饮企业明确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这一言论迅速引发连锁反应,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称西贝“100%没有预制菜”,并宣布开放后厨参观,双方隔空交锋,舆论热度持续攀升。

争议的核心在于“预制菜”的定义。罗永浩援引2023年人民网发布的预制菜研究报告,指出包括西贝在内的多家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超80%。而贾国龙则强调,西贝使用的是“预加工”而非“预制菜”,并引用国家卫健委正在征求意见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称预制菜应为“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成品,而西贝的菜品仍需门店完成主要烹饪步骤。双方对同一概念的不同解读,成为舆论焦点。

事件发酵过程中,西贝的后厨操作细节被媒体曝光。有记者在门店后厨发现,鸡翅、西兰花、南瓜等食材均为冷冻包装,标注保质期长达数月甚至两年,炖鸡汤的原料中甚至未发现鸡骨头。罗永浩更在直播中展示了一只生产日期为2024年9月的冷冻羊腿,讽刺称“贾国龙回归CEO当月生产的食材,现在还在卖”。这些细节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西贝“现做现卖”宣传的质疑。

贾国龙的强硬态度引发两极评价。支持者认为,企业有权维护自身声誉,且预制菜与预加工的界限确实存在模糊空间;反对者则批评其“在商不言商”,将个人情绪置于商业理性之上。有餐饮行业人士透露,连锁餐饮普遍使用预加工食材以控制成本、保证出餐效率,西贝的争议暴露了消费者预期与行业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一位从业20年的厨师表示:“明厨亮灶、现切现炒是理想状态,但日均客流量超千人的门店,完全依赖新鲜食材几乎不可能。”

罗永浩的舆论攻势堪称“教科书级”。从9月10日首发吐槽微博,到次日连续发布数十条相关内容,再到举办专题直播,他以“推动预制菜透明化”为旗号,将个人消费体验升级为公共议题。其话术精准切中消费者痛点——“不是反对预制菜,而是反对高价卖预制菜却不告知”。这种“为民请命”的姿态,虽被部分网友质疑为“流量操作”,但确实推动了公众对餐饮透明度的关注。国家卫健委相关草案通过审查的消息,更被视为舆论压力下的政策回应。

餐饮业的集体站队耐人寻味。多位连锁品牌负责人公开支持西贝,称“预制化是行业趋势,无法回避”。一位不愿具名的餐饮老板透露:“罗永浩想引发的是一场变革,但没人想成为变革的代价。”这种态度折射出行业的深层焦虑:若强制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可能引发消费者用脚投票,但完全摒弃预加工又难以维持运营效率。目前,多数品牌选择“沉默应对”,避免成为下一个舆论靶心。

在这场争议中,普通消费者的声音同样值得关注。一位常带女儿光顾西贝儿童餐的家长表示:“以前觉得给孩子吃的东西贵点也放心,现在看到冷冻食材的保质期,心里确实不舒服。”另一位年轻白领则认为:“只要味道好、安全,我不介意用预制菜,但价格应该更亲民。”这些反馈显示,公众对预制菜的抵触,本质是对“性价比”与“知情权”的双重诉求。

值得玩味的是,贾国龙的“江湖气”回应恰与其个人风格一致。据《中国企业家》报道,他曾在内部会议上鼓励冲突,认为“没有冲突就是回避矛盾”。此次事件中,他拒绝道歉、拒绝邀请罗永浩担任品鉴官的“非商业”处理方式,被解读为稳定军心的策略——通过塑造外部敌人,强化内部凝聚力。一位接近西贝的人士透露:“贾国龙清楚,餐饮创业的核心是管理,回应舆论只是带兵打仗的一部分。”

预制菜标准的模糊性,为争议留下了空间。目前,行业标准与公众认知存在显著差异。例如,贾国龙强调的“预加工”与“预制菜”之分,在消费者眼中可能并无区别;而罗永浩引用的报告数据,又缺乏官方认证。这种认知错位,导致双方虽各执一词,却难以达成共识。一位食品行业专家指出:“在标准未正式落地前,企业与消费者的对话更像‘鸡同鸭讲’,亟需权威界定破局。”

在这场风波中,一位60岁餐饮创业者的故事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广东的坤哥曾经营红火饭馆,因痛心于外卖领域的预制化与食品安全问题,决心打造“无菌尘、无添加、无农残”的三无新鲜外卖。他计划从食材源头到煮制出餐全产业链自控,为此抵押商铺、四处借贷,甚至加入知识付费社群寻找资源。尽管目前仅迈出第一步,他仍坚持:“活下来就找你去北京喝功夫茶。”这种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的碰撞,恰是餐饮业转型期的缩影。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