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预制菜行业迎来重大进展——由国家卫健委主导制定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评审,即将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一动作意味着,长期处于标准模糊状态的预制菜产业,将首次拥有全国统一的"身份认证"和安全底线。
根据参与标准起草的专家透露,该草案对预制菜的定义、原料要求、加工工艺、贮存运输等全链条环节作出明确规范,其中最受关注的"禁止添加防腐剂"条款被列为强制性指标。这与当前各地执行的141项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形成鲜明对比,国标更聚焦食品安全核心要素,为市场监管提供了直接执法依据。
消费者知情权问题成为舆论焦点。知名企业家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公开表态支持国标出台,他坦言自己虽不排斥预制菜,甚至在赶时间、没胃口时会主动选择,但强调"餐馆使用预制菜必须告知消费者"。这种观点折射出当前市场的核心矛盾——据调查,超六成消费者认为餐饮企业应明确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但实际执行中存在大量信息不透明现象。
政策层面早已释放明确信号。今年初,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回应公众关切时确认,已将预制菜标准列入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立项计划,并组建专项工作组推进研制。更早的去年3月,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的通知》就明确规定:预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剂,餐饮环节须明示使用情况,同时界定了预制菜需兼具预制化特征与菜肴属性,必须经加热或熟制后食用。
行业变革已现端倪。有食品领域专家分析,此次国标推进虽会引发短期市场波动,但从长远看将加速行业洗牌。据测算,新规要求的"防腐剂禁令+冷链升级"可能推高生产成本15%-30%,中小型加工厂若无法在两年内完成技术改造,或将面临被并购或退出市场的命运。而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标准缺失导致的信任危机亟待破解。当前市场上,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度呈现两极分化,任何相关舆情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专家指出,国标出台后,从术语分类到质量标准,从企业标准到团体规范,都将形成与国家安全标准紧密衔接的体系,这既是对消费者的保护,也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