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交易所集团(简称新交所)首席执行官罗文才近日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随着中新两国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不断深化,跨境投资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两国金融合作正迈向更高层次。作为亚洲重要的多元化资产交易平台,新交所已成为连接中国与全球资本市场的核心枢纽,中新ETF产品互联互通便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例证。
今年7月,奥明易方达创业板ETF在新交所成功上市,成为新加坡首只采用新币对冲的创业板指数ETF。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新ETF互联互通机制持续扩容,为全球投资者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提供了更高效的工具。罗文才指出,该机制不仅让国际投资者便捷布局中国市场,也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搭建了稳定通道。
从数据来看,中新ETF合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截至今年7月,两国交易所通过互联互通机制推出的跨境ETF产品达10只,资产管理规模突破30亿元人民币,覆盖科技、消费、金融等多个领域。罗文才透露,未来将推动更多行业主题ETF上市,并吸引中新两地资管机构深度参与。
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持续升温。罗文才观察到,近期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等品种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造船业、消费科技及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等领域咨询量激增。"投资者情绪已发生积极转变,更多资金正流入中国市场。"他强调,新交所凭借广泛的国际投资者基础,包括资管机构、家族办公室及全球机构投资者,为中国资产提供了多元化的配置渠道。
在指数合作领域,中新两国交易所同样成果丰硕。2024年1月,上交所与新交所联合编制的中证新交所亚洲新兴市场科技指数正式发布,成为两国指数合作的首个落地项目。罗文才透露,双方正在开发更多追踪亚洲增长潜力的主题指数,涵盖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未来这些指数有望直接挂钩ETF产品,进一步丰富投资者选择。
除金融产品创新外,新交所还致力于服务中国企业拓展东南亚市场。罗文才表示,东盟作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预计2030年将升至第四位,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新交所通过简化IPO流程、优化二次上市框架等举措,为中国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目前,企业从申请到上市仅需6至8周,二次上市适用范围已扩展至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公司。
"上市只是企业发展的起点,而非终点。"罗文才强调,新交所不仅提供挂牌服务,更注重在企业上市前后持续赋能。通过IPO前的投资者教育、上市后的研究覆盖及做市商计划,新交所助力企业实现长期价值增长。今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推出的50亿新元"证券市场发展计划",其中20%已分配至资管机构,将进一步强化新加坡证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