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预制菜”定义的商业争论正在餐饮行业持续发酵,主角罗永浩与西贝餐饮集团各执一词,甚至引发连锁反应——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意外卷入舆论场。这场争议的核心,是消费者对餐饮透明度的诉求与企业经营模式的碰撞。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罗永浩对西贝的公开质疑。他直指西贝“打着现做旗号卖预制菜”,并抛出10万元悬赏令征集证据,甚至引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2年发布的《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作为论据——该报告显示,真功夫、吉野家、西贝等品牌预制菜占比超80%。面对指控,西贝迅速反击:开放全国门店后厨供公众监督,并推出罗永浩“点名套餐”邀请消费者实地体验。
西贝董事长贾国龙进一步澄清,企业自2023年起已逐步收缩预制菜业务,至2025年所有门店均停止销售预制菜品。他强调,西贝的“预加工”与行业定义的“预制菜”存在本质区别:“比如土豆炖牛腩,我们每日清晨现切食材,炖煮后冷藏,中午根据订单二次炒制。”这种模式虽涉及提前备餐,但与“工业化预制菜”的复热流程截然不同。
争议中,于东来的表态引发关注。他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吃饭的地方。”虽未直接站队,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西贝的支持。这一表态被解读为商业领袖对餐饮透明化趋势的认同。
一位自称西贝前员工的网友透露,商场门店因消防限制无法使用明火,确实存在“中央厨房预处理+门店二次加工”的流程。这种模式在连锁餐饮中普遍存在,但如何界定“预制菜”尚无统一标准。例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国际品牌长期使用预加工食材,却从未标注“预制菜”,而现行法规也未强制企业披露此类信息。
罗永浩的质疑背后,是消费者对知情权的强烈诉求。支持者认为,餐饮企业应明确标注加工方式,让消费者自主选择;反对者则指出,若将所有“非现炒”菜品均归为预制菜,将导致行业分类混乱。目前,西贝的“后厨开放日”已吸引大量顾客参与,但关于“预制菜”的边界争论仍在持续。
这场争论折射出餐饮行业转型期的深层矛盾:消费者渴望透明化,企业需平衡效率与信任,而监管层面则面临标准缺失的困境。或许正如观察者所言,争议本身已推动行业向更规范的方向迈进——无论结果如何,让消费者“吃得明白”终将是市场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