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西贝“预制菜”风波:从标签之争到价值重塑,品牌危机如何破局?

   时间:2025-09-13 09:00:14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与网络名人罗永浩之间围绕“预制菜”的争议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事件的起因是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批评西贝菜品多为预制菜,且价格偏高,呼吁立法要求餐饮企业明确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这一言论迅速在网络上发酵,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针对罗永浩的质疑,西贝餐饮迅速做出回应。9月11日晚,西贝创始人兼CEO贾国龙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根据国家六部门今年3月发布的最新定义,罗永浩当日所点菜品“没有一道是预制菜”。他强调,西贝目前所有门店的菜品均为现做,并宣布从9月12日起,全国370多家门店将向消费者开放后厨参观,以透明化方式回应公众关切。

然而,罗永浩并未因此停止质疑。9月11日下午,他在微博上连续发布数十条动态,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如果不是预制菜,那西贝的现做技术可真是‘高科技’了,能把现做的菜做出重新加热的味道。”这一言论再次将争议推向高潮。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9月12日,“西贝”“预制菜”“罗永浩”等关键词成为社交媒体热搜。有记者实地探访杭州西贝餐厅,体验了罗永浩此前点过的套餐。在探访中,西贝方面承认部分菜品存在隔夜使用的情况,例如煮好的羊排赏味期覆盖三餐,但厨师长表示隔夜使用不会影响菜品品质。

面对持续的舆论压力,罗永浩于9月12日下午再次发声,表示将通过直播进一步讨论此事。他强调,自己的目标并非针对西贝或贾国龙个人,而是希望借此事件推动中国预制菜行业的透明化,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他还透露,直播中将提及其他餐饮企业的相关情况。

有行业观察人士指出,这场争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认知标签”与“价值叙事”的博弈。西贝方面对“预制菜”标签的抗拒,源于该标签在当下舆论环境中容易引发“不新鲜、添加剂、工业感”等负面联想,与其试图塑造的“西北好食材、匠心烹饪”品牌形象存在冲突。

对此,有公关专家建议,西贝应转变策略,从“否认预制”转向“重新定义预制”。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首先,建立信任是关键。在信息透明的时代,企业应主动承认预制菜的使用,并解释其背后的原因和优势。例如,可以强调预制过程如何更好地保留食材的营养和风味,以及如何确保菜品品质的稳定性。

其次,重新定义价值。西贝可以讲述产地故事,如莜面来自内蒙古武川的有机农场,通过急冻技术锁住鲜味;也可以强调工艺故事,如中央厨房的标准化流程确保每道菜品的品质一致;还可以突出安全与健康故事,如全封闭、无菌化的预制环境减少微生物污染风险。

西贝作为餐饮行业巨头,有责任教育市场,重塑消费者对“预制”的认知。通过将“预制”转化为一个代表“高效、稳定、安全、保留原产地风味”的褒义词,西贝可以成为新赛道的定义者和领导者。

这场争议为所有企业提供了重要启示:面对负面标签时,硬碰硬只会加深公众的负面印象。最好的公关策略是将争议点转化为展示核心优势的舞台,通过价值沟通赢得消费者信任。同时,企业领袖的个人情怀需要为品牌战略让路,以赢得市场为目标,而非纠结于词汇的争论。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