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广西:西部唯一沿海省份,如何借AI与交通破局,掘金东盟市场?

   时间:2025-09-12 12:43:19 来源:读城记工作室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桥梁,广西正以新的姿态参与区域经济竞争。数据显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今年前七个月双边贸易额达5970亿美元,同比增长8.2%,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6.7%。在此背景下,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于9月17日至21日在南宁举行,首次将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作为核心议题,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3.0时代”。

中国与东盟的伙伴关系始于1991年,2002年自由贸易区建设启动后,双方贸易额快速增长。2003年,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确立,次年东博会永久落户南宁。这一选择并非偶然:广西是西部唯一沿海省份,拥有北部湾这一直接连接东盟的海上通道,同时与越南陆地接壤,形成“海陆双通道”的独特优势。

16年来,广西对东盟贸易额从2004年的82.9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3978.2亿元,增长约48倍。2025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已达2060.8亿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53.2%。贸易结构以机电产品出口和大宗商品进口为主,越南连续多年稳居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在2024年达5885亿元,同比增长21%,位居西部边境省份首位。

然而,广西的“近水楼台”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经济红利。尽管坐拥北部湾港口,但境内西江水系向东流入广东,导致货物需经陆路转运至北部湾港口,增加了物流成本。相比之下,珠三角港口因水路直达成为西南地区货物出口的首选。2024年,广东与东盟贸易额达1.5万亿元,占双边贸易总额的1/5,远超广西。

产业层面,广西与东盟国家存在结构重叠,均以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为主,深加工程度有限。而珠三角地区凭借电子、装备制造等高端产业,在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学者盘和林指出:“即使上游供应来自西南,若最终组装在珠三角完成,货物仍会选择广东出海。”这一产业惯性进一步削弱了广西的竞争力。

面对挑战,广西的破局策略聚焦于“修通道”与“补链条”。交通方面,平陆运河项目于2022年开工,预计2026年底建成。这条连接西江与北部湾的运河将缩短航程560公里,每年节约物流成本约52亿元。同时,广西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截至2024年2月,已建成4条铁路、8条公路,开通13条航空航线,形成贯通公路、铁路、水运与航空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产业协同层面,广西积极融入大湾区产业链,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精细化工等领域。以贺州市为例,当地依托资源优势培育七条循环产业链,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新签约项目中,52.43%来自大湾区,计划投资总额占比达48.76%。广西还成为大湾区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产品的供应基地,推动区域产业分工深化。

随着人工智能浪潮兴起,东盟国家数字经济规模在2024年预计达2630亿美元,同比增长15%。广西敏锐捕捉这一机遇,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不能缺席”的口号。2025年,广西发布多项政策,明确到2027年人工智能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发展。近期举办的京桂“人工智能+”创新合作对接会,进一步推动了技术转化与企业落地。

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奇洪认为,广西正通过“大湾区—北部湾—东盟”与“西北—西南—中南—北部湾—东盟”两条跨区域产业链,叠加人工智能新赛道,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开放格局。这一战略调整能否帮助广西突破发展瓶颈,值得持续关注。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