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行业合规警钟再响,一日之内,海南、安徽、大连三地证监局集中出手,对财达证券、西南证券、中山证券及其相关责任人开出多张罚单,涉及“私下代客交易”“违规委托第三方揽客”等典型问题,再次暴露部分券商分支机构在业务扩张中的合规短板。
海南证监局的一纸处罚决定书,将已退休的财达证券海南分公司原负责人敖义推上风口浪尖。经调查,2018年4月入职的敖义,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7月期间,私下接受客户余某蛟委托,操作其普通账户进行证券交易,交易金额约5970.41万元,盈利1.56万元;2020年3月至2024年5月,其又继续接受委托操作信用账户,交易金额达2.69亿元,却亏损273.22万元。两个账户累计交易3.29亿元,最终合计亏损271.66万元,且未产生违法所得。海南证监局对其给予警告,并处以15万元罚款。值得注意的是,敖义直至2025年2月才从该分公司退休,涉案期间始终具备证券从业人员身份。
天眼查数据显示,敖义曾长期担任财达证券海南分公司负责人,直至2024年6月19日,该职位才由冯书义接任。2022年10月,财达证券发布的海南分公司同城迁址通告中,明确指出迁址后负责人仍为敖义,名称未变更。这表明,至少在2022年10月,他仍是该分公司的“掌舵人”。
与财达证券的“代客交易”不同,中山证券合肥分公司、西南证券大连分公司的罚单指向了“违规招揽”问题,且均涉及“委托第三方”这一核心违规点。安徽证监局对中山证券合肥分公司及其负责人黄莉分别采取责令改正和监管谈话措施,指出该分公司存在违规委托第三方进行投资者招揽活动、从业人员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违反了经纪及合规等相关规定。黄莉作为负责人,对此负有直接管理责任。安徽证监局要求该分公司认真整改,加强合规管理,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内部问责,并提交书面报告。
大连证监局则对西南证券大连分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指出其存在违规委托银行工作人员进行客户招揽、业务留痕不完整等问题,要求该分公司于30日内提交书面整改报告。从这两起案例可见,部分券商分支机构在经纪业务扩张中,仍存在“重规模、轻合规”的倾向,为快速扩大客户规模,选择委托第三方(包括银行工作人员、非持证人员等)开展招揽活动,却忽视了合规性管控;而“从业人员管理不到位”“业务留痕不完整”等问题,则反映出内部管理的松散,也说明券商总部对分支机构的“穿透式管理”未能有效落地。
监管数据进一步揭示了证券行业合规问题的严峻性。今年前8个月,券商累计收到罚单197张,其中“机构罚”84张,“人员罚”113张,多达162人次被问责。从数据结构来看,“人员罚”数量显著高于“机构罚”,反映出监管部门在处罚中更注重“个体责任追溯”,不仅对违规机构进行惩戒,更直接对相关责任人(包括高管、普通从业人员)追责,通过“压实个人责任”倒逼机构加强人员管理。
“私下接受客户委托买卖证券”类罚单是监管重点之一。今年以来,此类罚单已有6张,涉及4家券商,分别为中信证券、国信证券、华安证券以及财达证券;处罚类型多为警示函,但如果涉及买卖证券规模较大则会被罚款,相关罚单有2张,除财达证券罚单外,另一张罚单为证券从业人员朱晟被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5万元罚款,其操作“陈某”证券账户买卖证券,累计成交358笔,成交金额合计699.15万元。2024年,此类罚单达15张,涉及10家券商,罚单类型中,有4张为行政处罚。
随着市场行情升温,券商在加大客户招揽的同时,违规招揽客户现象似有增多之势。易董统计显示,包括“违规委托第三方进行投资者招揽活动”罚单在内,年内已有多达16张罚单,违规类型细节包括委托他人招揽客户、违规委托证券经纪人以外的个人进行投资者招揽活动、委托银行工作人员进行客户招揽等。
有市场人士指出,这类罚单背后,折射出证券行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下的两类典型合规隐患:一是从业人员道德风险与内部控制薄弱问题,尤其在代客理财方面极易引发客户纠纷与资金损失;二是部分机构为追求客户规模,采取违规外包揽客等短期行为,漠视合规流程与留痕管理,暴露部分机构在合规管理与业务拓展之间的失衡。该类现象频发,不仅揭示部分券商在内控机制、合规文化建设和从业人员行为监督方面仍存在短板,也反映出在行业同质化竞争压力下,一些机构风控底线遭受侵蚀。如何在业务拓展中坚守合规红线、完善内部问责与流程留痕,已成为券商亟待加强的核心议题。监管连续出手问责,也传递出强化证券行业行为监管、压实机构主体责任的明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