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拥有百年产业积淀与持续创新活力的涪陵榨菜,成功跻身区域品牌榜单。作为“国民下饭菜”的典型代表,涪陵榨菜已突破区域特产的定位——以涪陵榨菜集团为核心,当地聚集了40余家加工企业,形成了覆盖种植、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生态。2024年,涪陵榨菜产业总产值达155.45亿元,展现出传统产业向现代化转型的强劲动能。
在涪陵“再造一个涪陵工业”的战略框架下,涪陵榨菜被赋予新使命:力争2025年榨菜产业规上工业产值突破63亿元,2027年冲刺100亿元。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面临多重挑战。从市场端看,新消费场景下,消费者对产品价值提出更高要求,传统渠道与销售模式难以支撑市场占有率的持续提升。同时,涪陵榨菜长期聚焦“佐餐小菜”单一形态,产品创新滞后、品牌影响力弱化等问题逐渐凸显。
加工端的瓶颈更为突出。青菜头处理中的看筋剥皮等关键工序仍依赖人力,而制造业人力成本年均增长6%—8%,传统加工模式的竞争力持续削弱。更关键的是,涪陵榨菜加工业的规上工业产值仅占产业链总值的40%,与“制造业强区”的定位存在差距,加工环节附加值创造能力不足,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短板。
为突破瓶颈,涪陵区以“智改数转”为抓手,推动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60%。在涪陵榨菜集团中国榨菜城智能化生产基地,数控中枢与AGV小车协同作业,青菜头从卸料、清洗到腌制实现全流程数字化。今年2月,中国榨菜城1号原料车间投产,前端腌制加工环节从百名工人缩减至四五名技术人员,人力成本大幅降低。数字系统还能实时采集生产数据,为工艺优化提供支撑。
2024年,涪陵区印发《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围绕榨菜产业细化原料基地建设、“爆品”培育、数字化转型等举措。但产业升级并非龙头企业“独角戏”。涪陵榨菜产业呈“金字塔”结构,基底是大量中小企业,而一套完整智能生产线动辄上千万元,相当于不少企业一年营收,“不敢转、不愿转”成为普遍难题。
自主技术创新成为破局关键。以青菜头剥筋为例,传统手剥人力成本高,是行业共性问题。涪陵榨菜集团联合设备单位研制三代自动剥筋机,最新一代通过视觉识别+压力传导识别老筋走向,最快3秒剥一颗。目前,涪陵榨菜加工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60%,部分企业人力节省2/3以上,传统产业焕发新机。
解决加工效率问题后,涪陵榨菜集团转向“产品多元化”赛道。从“单一佐餐”延伸至榨菜+、榨菜亲缘品类、川式复合调料和川渝预制菜等领域,开发即食小包装、低盐健康等新消费场景产品。近年来,集团推出60余个品类,榨菜月饼、榨菜咖啡等跨界产品成功引流,“乌江牌”脆口榨菜入选重庆市消费品工业“爆品”培育清单。
多元创新成效显著。2024年,涪陵榨菜产业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8.2%,增速居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前列。涪陵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发挥榨菜传统产业优势,推动工艺与科技深度融合,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从“智改数转”到“多元创新”,涪陵榨菜正以效率升级与产品拓展双轮驱动,朝着2027年百亿产值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