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欧盟内部就稀土议题展开激烈讨论,并最终以523票的大比数通过一项针对中国的决议。该决议强硬要求中国必须在30天内撤销对稀土资源的出口管制措施,否则声称中欧之间的贸易关系将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然而,这一看似坚决的立场背后,实则透露出欧盟的焦虑与无奈。
稀土作为现代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原材料,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中国在稀土领域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开采量,更占据了约90%的精炼产能,这无疑赋予了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上的绝对话语权。即便是欧美国家拥有稀土矿石资源,也往往需要运至中国进行加工提炼,这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在稀土产业链上的主导地位。
欧盟此次通过的决议,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其对中国稀土资源的深度依赖。所谓的“最后通牒”,更像是在面对困境时的一种无力呼救。相比之下,中国则凭借着从开采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布局,拥有了足够的底气来应对外部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国家在稀土问题上展现出了双重标准。一方面,他们以“国家安全”为由对芯片出口进行限制;另一方面,却对中国的稀土管理措施横加指责,称其为“贸易霸凌”。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无疑暴露了欧美国家在稀土问题上的心虚与底气不足。
对于欧盟的决议,中国方面显然不会轻易妥协。稀土作为中国的战略资本,其在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欧盟的这一举动,不仅暴露了其自身在稀土供应链上的脆弱性,也为中国提供了进一步巩固自身稀土地位的机会。
尽管未来中欧之间在稀土等领域的合作仍有可能继续,但主动权无疑掌握在中国手中。欧盟的“通牒”更多地只能起到一种心理安慰的作用。30天后,欧盟是选择坚持强硬立场还是低头求和,将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