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算力生态竞速:华为开源破局,产业链协同共筑全球竞争力

   时间:2025-09-29 10:21:19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英伟达CEO黄仁勋近期在公开场合对AI算力市场作出大胆预测,称AI推理需求将迎来百亿倍级增长,并预计由此催生的AI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将达每年5万亿美元。这一论断引发市场对算力产业持续扩张的关注,尽管资本市场对行业泡沫的质疑声不断,但头部企业的战略布局已显现出加速态势。

在黄仁勋发表预测前72小时,英伟达与OpenAI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涉及高达100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该交易被部分券商分析师解读为"循环投资"模式——资金通过订单形式回流至英伟达供应链,形成利润锁定的闭环。这种操作手法被形象比喻为武侠小说中的"梯云纵",通过左右手互搏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

受此影响,甲骨文、英特尔等科技巨头近期纷纷调整战略,通过订单合作、资本注入或股权置换等方式向英伟达生态靠拢。这种联盟趋势正在重塑全球AI产业格局,形成以美国企业为主导的新生态体系。与此同时,中国算力市场在突破单芯片性能瓶颈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全球算力竞赛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英伟达与OpenAI联合规划的AI数据中心规模达10GW,相当于部署400万至500万个GPU,这种超级工程对后来者构成显著壁垒。更严峻的是,随着大模型迭代加速,大量新兴框架和算法选择在英伟达平台开发,导致生态固化风险加剧,技术兼容成本成为后来者突破的重大障碍。

面对生态竞争压力,华为启动战略转型。今年8月,该公司宣布实施全面开源策略,新增开放CANN计算架构、Mind系列开发套件及openPangu大模型等核心组件。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5上,常务董事汪涛进一步披露,未来五年将投入750亿元生态建设资金,包括每年150亿元专项费用、1500P开源算力资源及1.5万人研发团队支持。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透露,这项开源决策经过内部激烈辩论,最终明确"硬件变现、软件开放"的商业模式。通过放弃部分利润路径,华为试图换取互联网企业的长期信任,将盘古大模型的边界限定在基础层,避免与生态伙伴形成直接竞争。徐直军强调:"技术捂在手里没有价值,只有形成广泛使用的生态才能创造价值。"

中国算力产业正经历从硬件突破向生态构建的关键转型。在处理器领域,昇腾系列已在算力密度和能效比等指标达到国际水平,寒武纪、海光信息等企业也在特定技术方向实现突破。但行业共识认为,真正的竞争焦点在于开发者生态、应用生态和标准体系的综合建设。

黄仁勋在谈及中国AI发展时指出,中国拥有全球最优的企业家群体和AI工程师储备,且执行效率突出,但在芯片综合能力上仍存在差距。他特别强调,英伟达的竞争优势已从单一硬件扩展至迭代速度、规模效应和能源效率等综合维度,形成更宽的护城河。

国内产业链企业普遍认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构建"中国版CUDA"生态。英伟达的CUDA平台经过十余年发展,已形成强大的开发者粘性,导致大量AI应用深度绑定其硬件体系。某国产算力企业负责人表示,生态优势的超越难度远大于技术指标追赶,需要采取兼容主流、降低门槛的战略。

华为昇腾计算业务总裁张迪煊介绍,公司正通过深度参与PyTorch基金会建设、与vLLM等开源项目合作等方式构建生态。作为PyTorch最高级别会员,华为不仅贡献插件化架构等技术方案降低维护成本,更主导开源60余个项目,吸引6500多名核心开发者参与,在50多个开源社区累计提交37万行代码。

徐直军坦言,选择自主生态而非兼容CUDA路线是出于长远考虑,旨在建立不依赖西方技术的完整生态体系。尽管芯片供应问题曾制约生态发展,但他坚信"生态是用出来的"。只有产业链各方形成合力,中国算力产业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应有地位,这条生态建设之路虽充满挑战,却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选择。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