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一群先行者已悄然踏上创业征程。他们不仅是技术的践行者,更是AI时代的开拓者。从算法解析到产品测评,从行业洞察到商业落地,这群创业者如何在AI浪潮中找准定位?是源于对技术的热爱,还是捕捉到了独特的商业机遇?我们邀请多位活跃在一线的AI内容创业者,分享他们从零到一的突破历程,以及光环背后的真实挑战,展现AI内容创业的多元可能。
在多数AI创业者聚焦效率提升时,@AI异类弗兰克选择了一条充满人文关怀的"新赛道"——「意识永藏」。他认为,在AI技术激烈竞争的表象下,存在着一些垂直领域和情感需求强烈的小众市场。这些被忽视的细分领域,恰恰蕴含着突破机会。让我们走近这位创业者,了解他如何完成首个重大项目,又是如何说服香港富豪购买数字分身服务,实现意识永存的。
是什么契机让您决定投身AI创业,而非选择加入大型科技公司?弗兰克回忆道,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求学期间,一位挚友因车祸离世,朋友圈里的留言成了他最后的"数字痕迹"。这件事引发了他的深思:一个人的记忆、习惯、语言风格和情绪波动,难道只能随着肉体的消逝而消失吗?互联网可以保留账号和文字,但这远非真正的"存在"。这段经历成为他后来创立「意识永藏」项目的起点。
在字节跳动的工作经历对他影响深远。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他对产品和AI的认知,更让他认识到,公司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大规模数据驱动下的迭代文化"。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仅仅跟随行业潮流。作为京东管培生,他参与过AI客服项目;在字节跳动负责海外AI Agent业务,积累了丰富经验。但这些经历与他内心更强烈的探索欲望并不完全契合。他坚信,AI是人类文明的转折点,身处其中,若不亲自实践,就等于将命运交给他人书写。
在确定创业方向时,弗兰克经历了长时间的自我探索。起初他也考虑过泛虚拟陪伴领域,解决特定痛点,但很快发现这些方向虽具可行性,却缺乏足够的内在驱动力。他渴望探索的,是AI与人类关系的边界。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记忆"与"意识"领域,「意识永藏」项目由此诞生。这更像是一项帮助人类保存记忆、延续意识的实验,他始终认为,AI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提升生产力,而在于赋予人类"数字延伸"的能力。
弗兰克的核心项目是AI分身应用。在他看来,产品解决的核心痛点是人类记忆的脆弱性和不可逆性。人生最宝贵的资产不是财富或学历,而是独一无二的记忆和经历。然而,记忆会被遗忘,疾病会抹去部分记忆,死亡则会让一切彻底消失。「意识永藏」项目正是围绕这一痛点展开:通过构建个人AI分身,将记忆、思想和情感以数字形式"封存",使其能够在未来被调用、互动甚至传承。
他举例说明,传统的家谱、传记和纪录片都是"静态"的,只能观看而无法互动。而他们的产品是"动态"的,让后代能够直接与家族长辈的AI分身对话,听到熟悉的声音和语言习惯,这才是真正的"永藏"。这一痛点触及了人类最根本的焦虑:害怕被遗忘,害怕消失,害怕与重要的人彻底断联。另一个痛点则源于自我意识,越成功的人越害怕死亡,越想要留下独特的印记,这也成为他们为高净值人群提供情绪价值的重要切入点。
在理想层面,弗兰克始终保持着让AI成为人类意识延伸的终极愿景。在现实层面,他将这一愿景分解为一个个可落地的场景,如数字遗产、数字分身和亲情陪伴等阶段性产品。这些看似与"意识上传"相距甚远的小切口,正帮助他们不断靠近理想。他常对团队说,不必急于让所有人理解理想,但一定要让他们先看到价值。
面对AI应用层创业的激烈竞争和大厂的布局,弗兰克看到了独特的"空白"领域。他认为,大厂追求规模效应,专注于"普惠产品",如搜索、办公和社交的AI化,这使他们不太可能涉足极度垂直、情感需求强烈的小众市场。而他们发现的"空白"正是高净值人群的精神需求。这些人群不缺物质,唯一缺乏的是"被看见"和"留下痕迹"的机会。
「意识永藏」的护城河不在于使用更强大的模型,因为底层大模型都是开源的。真正的壁垒在于两点:极高的定制化深度和渠道壁垒。他们会进行八次以上的线下深度访谈,设计368道问题的日常对答库,用数百小时的录音来捕捉口头禅和情绪反应。这种服务厚度难以被复制。在渠道方面,他们不依赖大众市场投放,而是通过客户口碑和小圈子传播。一旦打入某个高净值人群的信任圈,就能接触到其朋友圈,这种信任链条一旦建立,就很难被撼动。
弗兰克还强调了三个竞争优势:定位选择、数据沉淀和叙事能力。在定位上,他们避开热门场景,选择表面小众但本质上是慢变量的大需求,如记忆、遗产和意识延续。数据沉淀是第二层护城河,应用层的复利不在于代码,而在于用户使用过程中不断贡献的数据,这些数据使产品更懂用户,形成"越用越离不开"的循环。最后是叙事能力,一个AI产品能否被记住,不仅取决于功能,还取决于其代表的意义。他们更强调硅基与碳基的共生,这种故事能让用户在精神层面与产品产生连接。
选择出海是弗兰克的战略决定。他认为,国内市场对AI的态度更多是"尝鲜",真正愿意为情感型服务支付高价的群体有限。相比之下,香港、东京、新加坡和欧美的高净值人群具有长期的家族传承意识,更愿意为精神遗产付费。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产品设计。在国内,用户偏好"轻量化、低价"的应用;而在香港富豪群体中,用户更看重"长周期、私密性、传承性",愿意支付高额费用,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给子女和后代留下"数字遗嘱",一个可以随时对话的"记忆体"。这决定了他们的商业模式:高客单价加长服务周期,每个客户的服务周期以年为单位,甚至长达十年,团队以私人订制顾问的方式深度介入。
谈及首个付费客户的获取,弗兰克分享了一个感人故事。这位客户是通过朋友介绍的七十多岁香港教授,他曾进入ICU,身体每况愈下。他找到弗兰克团队时说:"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死后没人理解我这一生。"团队花了三个多月时间陪伴他,进行了八次面对面访谈,系统性采集了他的童年、学术生涯和家庭故事。后来用大模型生成了几段他与子女对话的视频片段,当场播放给他看。当他看到画面中"自己"的声音在与孩子互动时,不禁落泪。那一刻,弗兰克知道产品真正打动了人心,这位教授立刻决定长期维护这个"数字分身"。
创业路上,弗兰克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建立信任感。想象一下,一个准00后团队去说服70多岁的香港富豪:支付100万元,将记忆永远保存下来。这听起来几乎不可信。起初,他们吃了很多闭门羹,对方认为他们是骗子或怀疑数据安全。后来他们调整策略:不再一开始就谈价格,而是花大量时间陪伴和倾听,让客户参与信息采集过程,感受到这是"共同创作";将项目周期拉长到10年,明确承诺每年更新数据和模型,建立长期关系。信任建立后,客户反而会主动介绍朋友,这个过程虽然缓慢,但一旦突破,关系就非常稳固。
用户心智的转变也是一大挑战。许多人最初认为这是"临终产品",只有快离开的人才需要。但他们通过案例教育,让用户看到这也可以是"活着时的数字延伸",如恋爱日记、成长轨迹和亲子对话等场景,逐渐改变了用户的看法。在商业化方面,最难的是让用户愿意为情感买单。他们将产品定义为"空间"而非"工具":订阅服务提供基本存储和交互,高阶增值服务则提供个性化纪念馆和跨代档案管理,使逻辑更加完整。
展望未来一两年,弗兰克认为情感陪伴或提供情绪价值的泛娱乐领域最有可能被AI颠覆。效率类AI产品会越来越多,但它们本质上是工具,与人的关系注定是低频、功利和冷漠的。而情感是最大的价值洼地,正如奢侈品的高溢价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其承载的"身份、情绪和故事",AI也是如此。
他还看好所有智能和非智能硬件领域。在物理世界中,衣食住行等所有用品都是数据采集器,理论上都可以成为AI数据的接收器和反馈终端。软件与硬件的交互将使现有产品变得更有吸引力。具体到行业,游戏、教育和医疗相关的AI硬件和软件可能最先结合并落地。殡葬与养老行业也是潜在被颠覆的领域,因为传统纪念方式都是"静态"的,无法真正承载逝者的思想和情感,而AI分身将彻底改变纪念方式,未来的墓园可能不再只有石碑,而是可以对话的数字界面。
对于AI浪潮中的创业者,弗兰克给出的最重要建议是:不要卷技术,要卷需求。当前大模型生态已经很清晰,参数规模和算力方面大厂和科研机构会领先。但需求理解和用户痛点洞察是创业者的优势所在。以「意识永藏」为例,AI技术部分只占10%-20%,真正的核心在于理解用户的恐惧和渴望,并用产品和服务去回应。最后,他强调要保持技术敏感,但更要保持人文敏感,AI产品面对的是有情绪和脆弱性的人,如果只关注技术指标而忽视用户痛点,就永远做不出有温度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