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权益投资领域深耕多年的蜂巢基金基金经理吴穹,凭借多年经验构建出一套稳定且富有成效的投资框架。他不仅密切关注经济周期与流动性变化对市场风格的影响,还深入挖掘行业景气度与企业成长潜力。在他看来,真正的投资应是“有效投资”,即在控制回撤的前提下追求稳健回报。
吴穹的投资方法以“超预期”为核心展开。他首先筛选出景气度高、增长潜力大的行业板块,再从中挖掘可能交出超预期业绩的企业,并结合成长空间与估值水平,构建优化投资组合。为提升效率,他依托公司量化策略平台,开发了以“超预期”为导向的量化模型,通过数据驱动保持投资逻辑的清晰性,同时提高选股精准度。量化分析显示,业绩超预期因子在成长股投资中表现尤为突出,无论是市场关注的热门股还是被忽视的冷门股,均有专业团队持续跟踪研究。
吴穹观察到,市场虽存在有效性,但业绩超预期的个股往往能持续跑赢行业,形成显著超额收益。他强调,股价波动大多能找到合理解释,而超预期因子的有效性则源于其对企业实际经营成果的直接反映。这种特性使其成为投资决策中的重要参考指标。
在行业方向上,吴穹长期看好新兴产业,尤其是AI算力、人形机器人、自主可控技术及创新药等领域。他指出,AI产业链上游算力环节当前业绩兑现能力强,未来成长空间广阔,可为估值提供支撑;应用层面,人形机器人与端侧AI(如AI手机、AI眼镜)是关键突破口,商业模式成熟后可能释放巨大弹性;自主可控技术则是国产AI算力持续发展的核心保障,将受益于行业浪潮。
面对科技板块的高波动特性,吴穹认为长期收益的实现需要动态调整与持续学习。他主张将宏观判断、中观行业选择与微观企业研究相结合,通过多维度分析提升决策稳健性。例如,他参考美林时钟等经典框架,发现宏观周期与股市风格切换存在统计规律,当前经济复苏阶段成长股通常占据主导地位。历史数据显示,成长股在行业发展的初期和扩张期表现亮眼,既因增长预期高,也因企业规模小、业绩弹性强。
在AI产业链的具体布局中,吴穹认为上游算力是当前兑现能力最强的环节。海外市场对算力需求的增长预期延续至2030年,AI基建持续超预期,为中国企业带来长期机遇。从服务器到PCB、光模块,中国企业已占据较大市场份额,龙头优势显著;在液冷等新兴领域,国内企业正加速研发,争取核心供应商地位。估值方面,海外算力企业成长性与估值匹配度良好,国产算力弹性更大,未来潜力可期。
相较于硬件,AI应用的兑现时间可能稍晚,但弹性更高。吴穹将应用分为四类:硬件结合型(如人形机器人)、赋能型(AI+各行业)、生成型(文生视频)和助理型(AI Agent)。目前,多数企业已产生营收,但规模较小,这是行业初期的正常现象。随着AI基建完善、成本降低,应用可能迅速裂变。例如,大模型降价既刺激开发者拓展应用,也争夺未来爆款机会。他认为,端侧AI(如AI手机、AI玩具)可能率先催化市场,而人形机器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商业化突破后弹性巨大。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吴穹认为中国制造业正从普通制造向高精尖制造升级,从下游组装向上游研发与标准制定延伸,背后是工程师红利的持续释放。除AI外,半导体先进制程、创新药、固态电池、可控核聚变等领域均具备长期发展空间。他会根据产业发展预期、板块与个股估值情况,动态优化持仓配置,捕捉结构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