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计算机的形态,与我们想象中科幻风格的‘AI伴侣’存在明显差距。真正契合需求的硬件形态仍在探索中,但最终能胜出的,一定是那些能在真实环境中持续感知、与人自然互动的产品。”在近期一档播客节目中,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这样描述他对AI硬件的期待。这一观点正推动这家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加速布局硬件领域。
今年5月,OpenAI完成了一项关键人才整合——苹果前首席设计师乔尼·艾维创立的io Products团队正式并入公司。虽然艾维本人不会全职加入,但其设计公司LoveFrom将全面接管OpenAI的产品设计工作。据知情人士透露,双方合作的首个项目是一款“无屏幕、具备情境感知能力的小型设备”,这表明OpenAI的硬件首秀可能不会选择智能眼镜。
在自主开发的同时,OpenAI也在积极构建硬件生态。6月,玩具巨头美泰公司宣布与OpenAI达成战略合作,计划推出基于AI技术的玩具和游戏产品,首款产品预计年内亮相。更引人注目的是,9月《The Information》披露OpenAI已与立讯精密签订制造合同,并与歌尔股份就声学组件展开接触——这两家企业都是苹果重要的供应链合作伙伴。
供应链消息显示,OpenAI正在研发的神秘设备“类似于无屏幕智能音箱”,同时还在考虑开发智能眼镜、数字录音机和可穿戴胸针等产品,首批硬件计划于2026年底至2027年初上市。不过,行业分析师德里克·戴维德对此提出质疑:“在2025年推出无屏幕消费电子产品,就像制造没有窗户的汽车,从第一天起就限制了设备的功能和用户体验。”
大洋彼岸,字节跳动也在加速硬件布局。继去年推出AI耳机OlaFriend后,公司正计划推出首款AI智能眼镜,预计将集成自研的“豆包”大模型。据《Digitimes》报道,字节已接近完成眼镜原型机的开发。公司在机器人领域持续发力,在量产千台以上轮式物流机器人后,正在扩充Seed团队规模,重点招聘“下一代通用机器人”相关人才。
在AI消费硬件赛道上,meta已率先交出成绩单。其与依视路陆逊梯卡合作的Ray-Ban系列AI眼镜全球销量突破200万副,目标是在2026年底实现年产1000万副。最新推出的Ray-Ban Display版本集成了彩色镜片内显和肌电腕带,但799美元的定价引发争议——这一价格已接近iPhone的水平。尽管如此,IDC预计2025年AR/VR与无显智能眼镜市场将增长39.2%,meta仍是主要增长动力。
meta的成功秘诀在于“不颠覆现有产品形态”的策略。Ray-Ban系列保持了传统眼镜的时尚外观,通过隐藏式摄像头、麦克风和AI语音助手实现智能化。最新升级的Display版本引入了右镜片内彩色HUD显示和Neural Band手势交互,但扎克伯格在Connect 2025演示中的技术故障,也暴露出AI硬件仍需完善的问题。
对比meta的路径,字节跳动的硬件转型面临更大挑战。此前收购的VR企业PICO因生态建设不足,在2023年裁撤了近1600人团队。目前,字节的AI眼镜方案存在两种路线争议:一是采用恒玄2800芯片的无显示版本,侧重语音交互;二是追随meta开发轻型XR眼镜。供应链消息称,PICO正在调整产品策略,从高端头显转向更轻量的混合现实设备。
线下渠道成为另一大考验。meta通过与依视路陆逊梯卡合作,将试戴、配镜和售后嵌入现有零售网络。而OpenAI和字节跳动若想复制这种模式,需要建立类似的线下服务体系。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消费者更倾向于线下体验后再购买,这成为新入局者必须跨越的门槛。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各家企业呈现出明显差异。OpenAI坚持无屏幕设计,尽管这可能限制其多模态内容的展示;字节则在无显示和轻型XR之间摇摆;而meta通过与时尚品牌合作,在保持产品日常属性的同时逐步叠加AI功能。这种策略差异,反映出科技公司从“软件思维”向“硬件思维”转型的艰难探索。
随着苹果、小米、华为等传统硬件巨头加速布局AI场景,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这些企业在多设备协同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而meta凭借先发优势和成熟产品已建立品牌认知。对于OpenAI和字节跳动而言,如何在技术原创性、产品落地性和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决定其硬件战略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