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北孝昌走出的鲁楚平,用三十五年时间将一家初创电机厂打造成市值超280亿元的上市公司。近日,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正式启动"A+H"双平台上市进程,这既是企业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也折射出中国制造向高端突围的典型路径。
这家诞生于1994年的电机企业,如今已形成建筑家居电机与车辆动力总成双轮驱动的业务格局。2024年财报显示,其70.77亿元家居电机业务占据营收半壁江山,50.19亿元车用动力系统则构成重要增长极。特别在暖通空调领域,大洋电机以全球第二、中美市场双料冠军的排名,成为格力、美的、大金等30余家国际品牌的核心供应商。
但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暗藏产业升级的紧迫性。自2021年营收突破百亿后,企业增速从28.82%骤降至2024年的7.31%,净利润增长更多依赖资产处置等非经常性收益。更严峻的挑战来自国际市场——日本尼得科公司发起的专利诉讼,直指其北美市场扩张命门。
这场跨国知识产权纠纷始于2025年初。作为全球精密电机龙头,尼得科指控大洋电机四项产品侵犯美国专利,案件虽处证据收集阶段,却暴露出中国制造出海的技术壁垒。数据显示,尼得科在全球布局300余家分支机构,其墨西哥新产线投产更强化了北美市场控制力,与大洋电机形成直接竞争。
面对技术围剿,大洋电机选择以创新突围。截至2025年上半年,企业累计提交4500项专利申请,其中海外专利422项,研发团队规模突破2100人。在氢能领域,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已实现数据中心场景应用;机器人赛道上,轴向磁通电机研发与梅卡曼德的3D视觉投资,更瞄准人形机器人产业风口。
这种技术攻坚精神,源自创始人鲁楚平的产业洞察。1988年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这位农村子弟从中山威力集团技术员做起,1994年辞职创业时仅带270万元启动资金。通过自主研发微电机打破外企垄断,再以并购宁波科星、上海电驱动等企业完成技术跃迁,其战略眼光使企业始终站在产业变革前沿。
家族企业的现代转型同样值得关注。鲁楚平夫妇直接持股28%,其子鲁铭洋2019年加入集团后,从市场拓展总监晋升为执行董事,形成"创二代"接棒的治理结构。这种产业传承与技术创新并重的模式,在2024年胡润百富榜上得到印证——鲁氏家族以60亿元财富位列第875位。
当前,大洋电机正通过港股上市筹集资金,重点投向摩洛哥二期生产基地与数字化改造。艾媒咨询CEO张毅指出,"A+H"架构不仅能拓宽融资渠道,更可借助国际资本市场提升技术品牌溢价。这场始于湖北农村的产业突围,正在书写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