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北孝昌农村走出的鲁楚平,正带领家族企业大洋电机向资本市场发起新一轮冲刺。这家以微电机起家的制造业巨头,近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计划通过“A+H”双平台布局加速全球化进程。若成功上市,将成为继2008年深交所挂牌后,大洋电机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创始人鲁楚平的创业轨迹堪称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缩影。1988年华南理工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后,他进入中山威力集团从技术员做起,六年内升至电机厂副厂长。当时国内家电核心部件长期依赖三菱、松下等日企,高昂的采购成本让他萌生自主研发的念头。1994年,这位时年29岁的副厂长毅然辞职,带领团队用270万元启动资金创办大洋电机,成功研发出性能对标国际品牌的微电机产品。
凭借技术突破,大洋电机迅速切入格力、美的等家电巨头的供应链。2009年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通过并购宁波科星、上海电驱动等企业,完成从家电电机到车辆动力总成的战略转型。如今公司形成建筑家居电机与车辆动力总成双轮驱动的业务格局,2024年营收达121.13亿元,其中海外收入占比47.7%,客户涵盖大金、开利等国际品牌。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22-2024年净利润从4.27亿元增至8.88亿元,毛利率由19.31%提升至22.24%。但增长背后暗藏隐忧:2021年营收突破百亿后增速放缓,2022-2024年分别降至9.1%、3.3%和7.31%,净利润增长更多依赖资产减值减少等非经常性收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77天延长至82天,显示市场拓展带来的资金压力。
全球化布局中,大洋电机已在美国、墨西哥、越南等6国设立生产基地,但在北美市场遭遇强劲挑战。日本尼得科公司指控其侵犯四项美国专利,目前案件正在密苏里州东区法院审理。这家拥有300余家全球分支机构的日企,在浙江平湖、辽宁大连等地均设有生产基地,与大洋电机形成直接竞争。为应对专利战,大洋电机截至2025年上半年持有2306项专利,其中海外专利422项,研发团队规模超2100人。
面对国内市场饱和,公司正培育机器人与氢能两大新增长极。研发的轴向磁通电机已应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战略投资的梅卡曼德在3D视觉技术上取得突破。氢能板块聚焦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在数据中心等场景实现小批量盈利,技术迭代领先行业1-2年。此次港股募资将主要用于摩洛哥二期工厂建设,该基地将生产满足欧美标准的电机产品。
家族企业的传承脉络清晰可见。创始人鲁楚平与妻子彭惠共持股约28%,其中彭惠自2000年加入后负责风控管理。31岁的儿子鲁铭洋2019年进入集团,现任市场拓展总监,2025年9月获任执行董事。这支“创二代”管理团队,正带领企业向新能源与机器人领域发起冲击。胡润百富榜显示,鲁楚平家族财富从2022年的75亿元降至2024年的60亿元,但其在资本市场的布局仍在持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