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在近日举办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公布,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达6.96亿吨,成交总额突破478亿元。其中,2024年交易规模创下自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的年度新高。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中碳登)的关键支撑。
作为全国碳市场的核心基础设施,位于湖北的中碳登承担着注册、登记、清结算等核心功能,被誉为"碳资产大脑"和"碳交易枢纽"。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线上交易以来,该系统已累计保障超过1000个交易日的安全运行,清算金额近千亿元,实现结算"零失误、零差错"的记录。
中碳登相关负责人透露,为确保数据安全,系统已完成20次技术升级,并引入量子加密技术,为碳交易数据构建起"量子密码箱"级别的安全防护。目前,全国碳市场已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首批纳入发电行业2162家企业,覆盖碳配额量达45亿吨。今年5月市场扩容后,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约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碳排放量增至80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60%以上。
企业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延擘介绍,作为今年新纳入的市场主体,宝钢股份自2013年起就在试点碳市场积累经验,2022年至2024年通过实施270个节能项目,实现节能量103.7万吨标煤,减碳量达259万吨。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则通过研发大比例替代化石燃料技术,将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转化为生产燃料,不仅实现化石燃料替代率超60%,年减排二氧化碳820万吨,还在湖北试点碳市场交易中通过出售盈余碳配额获得数百万元收益。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显示,全国电力碳排放强度较2018年下降10.8%,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交易主体参与意愿增强,交易产品和方式日益丰富。全国碳市场通过"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机制设计,有效推动了企业低碳发展意识的提升和碳排放管控能力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