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与至顶科技联合发布的《2025年工业智能体应用现状与趋势展望报告》显示,工业智能体正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技术。该报告基于对200家制造业企业的深度调研,系统梳理了工业智能体的技术特征、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工业智能体被定义为融合工业机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自主系统,具备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能力,并可通过持续学习实现自我进化。其核心特征包括:自主决策能力可适配无人车间等场景;持续适应能力通过数据驱动模型优化;人机协同能力从工具升级为合作伙伴。根据功能划分,工业智能体可分为执行型、决策型和协作型;按服务范围分为场景级、环节级和产业链级;部署方式则涵盖云端、本地和边缘计算三种模式。
调研数据显示,当前工业智能体应用呈现"观望与探索并存"的态势。43%的企业尚未部署相关技术,25%处于计划阶段,24%仅在少量场景实现初步应用,仅有8%的企业完成广泛部署。主要应用场景集中在生产制造(44%)、研发设计(32%)和运行维护(25%),供应链管理占比相对较低(19%)。企业在部署时最关注稳定性(69%)、成本(54%)和系统集成度(41%),50%的企业倾向本地私有化部署以保障数据安全,35%选择SaaS模式追求效率与成本平衡。
技术落地面临多重挑战,63%的企业认为部署成本过高,46%缺乏专业人才,40%指出技术成熟度不足。尽管如此,77%的企业认可其在提升生产效率方面的价值,62%肯定其降低运营成本的效果,33%的企业观察到产品质量改善,30%认为决策管理得到优化,10%的企业实现节能降碳目标。在开发层面,48%的企业尚未开展自主开发,25%借助技术框架,16%采用国内大模型平台。值得注意的是,68%的企业愿意与外部厂商合作共创,32%因数据安全顾虑持保守态度。
报告指出,工业智能体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从自动化向自主化演进,系统具备动态自适应能力;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赋能,形成"大小模型协同"的垂类解决方案;从封闭创新走向价值共创,依托开放生态实现资源整合。以西门子Industrial Copilot为例,该系统覆盖研发、工程、运维全流程,通过"人机回圈"机制保留人类干预空间,实现人机协同的智能升级。西门子Xcelerator平台则通过汇聚技术、数据和人才资源,推动工业智能体从数据赋能向范式重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