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硅谷科技创业浪潮中,一家成立仅三年的机器人公司Figure正以惊人速度改写行业格局。当地时间周二,该公司宣布完成超10亿美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飙升至390亿美元,一举超越特斯拉Optimus等竞争对手,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本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英特尔资本、英伟达、LG科技创投等20余家机构跟投,其中多家曾参与其早期融资。
这家2022年1月诞生于硅谷的初创企业,凭借"全栈式研发+超速迭代"策略,在三年内完成从概念验证到商业落地的跨越。2023年3月首代产品Figure 01问世,即可完成搬运、煮咖啡等基础任务;2024年8月推出的Figure 02在续航与计算能力上实现质的飞跃;而今年2月与OpenAI分道扬镳后,其自主研发的Helix模型更成为行业焦点——这款全球首个能同时控制人形机器人上半身11个关节的VLA模型,通过视觉语言直接生成动作指令,将传统训练效率提升数十倍。
技术突破带来应用场景的指数级扩展。今年以来,Figure密集发布演示视频:2月展示双机器人协同作业,3月实现2.68英里/小时的自然步态行走,5月推出第三代硬件系统Figure 03,6月攻克物流分拣难题,7-8月演示叠衣、洗衣等家务技能,最新发布的洗碗机装载演示中,机器人已能精准处理易碎餐具,操作误差控制在厘米级。国泰海通研报指出,其折叠衣物技术的突破,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正式从工业场景向家庭服务渗透。
创始人布雷特·阿德科克的传奇经历为这家企业增添更多想象空间。这位39岁的连续创业者,曾创立电动飞行汽车公司Archer Aviation并成功上市,更早前创办的在线招聘平台Vettery被全球最大人力集团以1.1亿美元收购。在Figure项目上,阿德科克已投入超3000万美元个人资金,其"要么成为世界首个通用人形机器人,要么倾家荡产"的宣言,让媒体将其与马斯克相提并论。2023年《My First Million》节目更直接为其贴上"马斯克2.0"标签,预测其十年内将比肩霍华德·休斯。
商业落地方面,Figure正加速推进量产计划。3月宣布的BotQ工厂首期年产能达1.2万台,四年内将扩展至10万台机器人或300万个执行器。在应用端,已与宝马达成合作,其机器人正在南卡罗来纳工厂进行产线测试;与本轮投资方Brookfield的合作,则聚焦于Helix模型预训练数据集开发。这种"技术突破-量产落地-场景扩展"的闭环模式,正吸引越来越多产业资本加入。
行业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中金公司研报指出,未来具备全栈能力的企业将主导"具身智能"标准制定。当前产业重心正从单一模块研发转向"小脑+大脑"系统整合,谷歌、OpenAI、英伟达等科技巨头与华为、百度等国内厂商均在布局机器人"通用大脑"。华泰证券认为,大模型能力已成为商业化核心壁垒,不具备AI自主能力的本体厂商将面临生存危机。
面对中国企业的竞争压力,阿德科克坦言宇树科技等中国团队在成本效率上的优势,使其成为全球主要竞争者。这种判断与资本市场动作相呼应——当前特斯拉链估值已处高位,机构开始转向有头部主机厂订单的供应链企业、业务布局变化大的标的,以及摆线针轮等新技术方向。从2022年特斯拉引发行业热潮,到如今全球资本聚焦头部厂商,人形机器人赛道正经历从主题投资到价值投资的深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