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期间,全国多地餐饮市场呈现出鲜明的消费特征。北京商场餐饮两极分化明显,网红头部品牌持续吸引大量客流,而普通餐饮门店则门庭冷落。以费大厨辣椒炒肉为代表的“排队王”们延续了往日的火爆态势,中午11点前就已排起长队,人均等待时间超过1小时。海底捞、萨莉亚等连锁品牌同样人满为患。但走访发现,多数商场内出现“消费者扎堆个别品牌”的现象,不少餐饮门店午市时间仅有零星顾客。
网红美食街的消费特征更为突出。南锣鼓巷、簋街等知名美食街区虽人潮涌动,但餐饮消费集中在少数门店。前门方砖厂69号上午10点就开始排队,簋街胡大总店晚间排号近千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大量游客仅在街区拍照打卡,并未实际进店消费。北京市商务局数据显示,10月1至4日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0.4%,其中老字号餐饮和连锁快餐带动餐饮业态增长4.8%,60个重点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14.3%。
香港餐饮市场呈现冷热不均的特殊景象。十一期间约有87.8万人次内地游客访港,同比上升逾7%。尽管超过3000家餐饮商户推出优惠活动,但消费流向出现明显分化。大家乐、麦当劳等大众价位连锁餐厅持续排队,甚至出现游客深夜在麦当劳过夜的现象。反观九记牛腩等特色餐饮,十一期间排队时长与平日相当,中环部分高端餐厅晚市时段仍有空位。这种消费差异源于价格因素,年轻游客更倾向于“特种兵式旅游”,选择回深圳消费性价比更高的餐饮。
深圳特色餐饮的火爆印证了这一消费趋势。华强北蘩楼茶楼人均消费约100元,早市9点20分排号已超200,午市排号突破500位,平均等待时间超过2小时。大鸽饭等品牌高峰期排队超300位,等位时间达1.5小时。这种消费现象与香港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年轻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极致追求。
广州餐饮市场呈现出本地特色与茶饮消费的双重火爆。北京路主街与惠福东路美食街人潮涌动,茶理宜世、喜茶等茶饮品牌门店排起长队。景区周边小吃店生意兴隆,长沙臭豆腐等经典小吃门前热闹非凡。大鸽饭北京路店傍晚即告无号,5点放号后8分钟就已排到97桌,实际等待时间达3.5小时。陶陶居、小炳胜等老字号平均等位超半小时,太二、探鱼等连锁品牌也出现排队现象,而顶层非本土特色餐厅则无需排队。
西安餐饮市场展现出地域特色与市井气息的完美融合。回民街作为“西北美食博物馆”,汇集了肉夹馍、泡馍、Biangbiang面等上百种特色小吃。老孙家、老米家等老字号泡馍店延续传统制作工艺,食客可亲手掰馍煮制。老陕Biangbiang面、手工臊子面等面馆以宽厚劲道的手工面搭配特色浇头,香辣诱人的口味深受欢迎。清真老字号的肉夹馍形成“单品引流+产品矩阵”的商业模式,15-20元的单价覆盖日常与送礼需求,现场制作的烟火气场景吸引大量游客。
钟楼小区呈现“隐秘碳水天堂”的独特景象。赵记素斋绿豆馅饼、晓莉卤面等口碑老店聚集于此,正宗裤带面与宇泽盖浇面门前客流密集。裤带面提供四合一、三合一等多种搭配,干拌、油泼等单一风味选择丰富,面条宽厚劲道的特点深受食客喜爱。宇泽盖浇面推出蒜苗回锅肉、青椒肉丝等多样口味,价格亲民、分量充足的特点使其成为逛吃首选。这些街边小铺主打即时堂食,户外桌椅的市井氛围完美契合“反向旅游”的消费需求。
青岛餐饮市场凸显地方特色的强大吸引力。国庆首日栈桥景区人潮涌动,次日持续小雨使游客涌入商场。万象城内船歌鱼水饺19:53停止取号,前面仍有183桌等待,一小时后少量放号引发游客争抢。双合园海鲜水饺11点开餐即满座,12点半仍有20多桌等位。老三李村河底戳子肉晚间9点仍人声鼎沸,雨中外摆场景成为特殊景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连锁餐饮品牌在假期后段出现上座率不足三成的情况。
广汉夜市成为四线城市餐饮创新的典型案例。这座坐拥三星堆遗址的城市,夜间经济展现出独特活力。雒城夜市晚间六点开始涌入人潮,炭火烧烤、炸臭豆腐、桂花醪糟等特色小吃香气四溢。街道负责人表示,夜市提质升级后晚间客流同比提升超25%,有效拉动就业和消费。当地餐饮以“休记光头蟹”“正一涵金丝面”等特色网红店为主,非遗美食全蛋坐杠大刀金丝面门店排起长队,30年老店刘豆花日接待桌数突破百桌,社交媒体曝光带来的年轻客流成为消费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