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火红的钢水以0.1秒的速度完成形态蜕变,经热轧工序化为最薄仅0.7毫米的高强度带钢,全程仅需30秒——这条全长50米、相当于传统产线十六分之一的超薄带生产线,正是沙钢集团引进的亚洲首条、全球第四条超薄带技术产线。这项源自1856年的钢铁工艺,历经全球顶尖科研机构百年攻关却始终未能实现产业化突破,而沙钢凭借前瞻性战略与技术创新,成功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稳定量产的工业实践。
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指出,沙钢超薄带项目的成功不仅标志着中国钢铁从技术跟跑到产业领跑的跨越,更成为全球绿色钢铁转型的标杆。该生产线通过缩短工艺流程、降低能耗,使吨钢碳排放较传统工艺减少80%,真正实现了"高精尖"技术与环保理念的深度融合。目前,沙钢已形成涵盖"优、特、高、新"四大领域的完整产品矩阵,其研发的第三代超高强钢、耐候桥梁钢等30余项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从迪拜828米的哈利法塔到荆州长江公铁大桥,沙钢元素正在重塑全球基建格局。作为世界第一高楼的核心承重材料,沙钢研发的HRB600级高强螺纹钢以单根承载力提升40%的突破,支撑起这座沙漠奇迹的钢铁脊梁。而在长江中游,李埠长江公铁大桥采用的数万吨沙钢桥梁钢,正在创造"世界最大跨度钢桁梁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的新纪录。这些超级工程背后,是沙钢每年超过营收3%的研发投入和2000余人的专业研发团队。
责任担当早已融入沙钢的发展基因。集团设立的公益基金会十年间累计投入超10亿元,构建起涵盖教育扶贫、员工关怀、灾害救援的立体化公益体系。在荆州长江大桥建设期间,沙钢不仅提供优质钢材,更通过技术团队全程参与施工指导;面对新冠疫情,企业3天内完成武汉"火神山"医院所需钢材的紧急调配。这种"既造钢铁脊梁,更筑责任长城"的理念,让沙钢连续五年获评"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
从长江畔的小轧钢车间到世界500强跨国集团,沙钢用半个世纪完成了一场静默而壮阔的产业革命。如今,这家拥有5万名员工的企业正以"世界一流钢铁强企"和"百年沙钢"为战略目标,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全球布局三大赛道加速奔跑。其自主研发的智能工厂系统已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单位产品能耗较行业平均水平低15%,为全球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中国方案"。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沙钢集团董事长沈彬表示:"我们将以超薄带技术为突破口,持续深化'技术+市场'双轮驱动战略,力争到2030年实现高端产品占比超60%,海外营收占比达40%,真正成为全球钢铁价值链的领导者。"这场始于长江边的产业突围,正在书写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