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与中秋双节相逢,文旅市场迎来消费热潮,看电影成为众多市民假期休闲的重要选择。据网络平台数据显示,截至10月7日18时,2025年国庆档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7亿元大关。更令人瞩目的是,截至10月2日,2025年度电影总票房已超过425.02亿元,超越了2024年全年总票房,展现出电影市场的强劲复苏势头。
在这个长达8天的双节假期里,“电影+”玩法成为文旅消费的新亮点。电影不再局限于银幕之上,而是与旅游、美食等领域深度融合,为消费者带来多元化的消费体验。一张小小的电影票,如今已升级为激活多行业的“消费体验券”,引领着文旅消费的新风尚。
在“电影+美食”方面,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消费服务矩阵的热潮。9月30日,在国家电影局的指导下,中国银联与猫眼娱乐联合打造的“跟着电影品美食”票根地图正式上线。该平台汇集了全国1.2万家影院的地理位置数据,实现了周边餐饮优惠的精准匹配与定向发放。同时,闪购平台全面接入大麦电影服务,让消费者在享受电影的同时,也能品尝到美食,实现“一站式”消费体验。
各地也纷纷推出特色化创新,解锁“票根经济”的新玩法。在浙江,兰溪游埠古镇凭票根可享茶点满减优惠,湖州南浔的票根优惠权益则覆盖了全区91家商圈、餐饮店铺和7家影院。在山东,电影《窗外是蓝星》中提到的航天员美食被引入美食争霸赛;在辽宁,户外电影放映与饮食类非遗项目相结合,丰富了市民的夜间文化生活。河南、重庆、云南等地还推出了凭电影票享酒店住宿折扣等优惠福利,进一步激发了旅游消费热情。
电影IP的跨界融合也成为一大亮点。国产动画电影的IP衍生与“票根经济”的结合尤为引人注目。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上新了授权衍生单品超800款,线下展览、主题快闪餐厅等实景娱乐项目也延续至国庆消费市场。而《罗小黑战记2》则在全国1000家主题影城开设了快闪店,并在线上商城售出超14万件周边衍生品,北京朝阳公园旗舰快闪店10天内总体客流量超过15万人,展现了电影IP的强大吸引力。
“为一部电影奔赴一座城”成为这个假期的新潮流。由中宣部电影局、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共同主办的“跟着电影去旅游”推介活动,将多部电影的拍摄取景地、故事发生地及多个电影拍摄制作基地纳入全国旅游线路,带动了福建、河南、重庆、江西等地景区的热度。电影为景区带来的“流量”,通过消费链条的延伸与文化内涵的注入,有望转变为长期的“留量”。
随着《志愿军:浴血和平》的热映,取景地之一的江西上饶横峰影视基地设计了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游客凭电影票根或基地门票,可在合作酒店、餐饮、民宿享受折扣。国庆假期期间,横峰影视基地日均客流量相较去年同期增幅可达50%以上。而电影《浪浪人生》则让福建泉州石狮、晋江梧林两大取景地成为游客“寻味闽南”的首选,国庆假期前两天,取景地所在的十里黄金海岸区域吸引了12.97万游客,较去年同期增长近30%。
在科技赋能方面,电影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化、智能化成为电影产业提质进阶的内在驱动力。一批新型电影制作基地的应运而生,成为国际电影产业新崛起的生力军。青岛影视基地“东方影都”作为国内首座重工业电影基地,有着完善的影视全产业链。今年国庆档备受关注的《刺杀小说家2》和已上映的《731》均在这里完成拍摄制作。《刺杀小说家2》创作团队将东方影都作为技术落地的核心基地,完成了近3000个特效镜头制作。
除了制作端的创新,放映端和场景端也迎来了技术升级。在北京,经过升级改造的中国电影博物馆以全新面貌迎接客流,新开放的VR空间为观影之旅增添了乐趣。而在四川成都一家影院里,全国首款曲面CINITY LED电影屏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影。虚拟影院也通过XR头显等技术,让观众可以第一视角体验动画电影的各种场景,实现了“观影”与“体验”的双向引流。
从制作到观看,从拍摄到体验,中国电影正在全方位拥抱新技术。借中国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东风,中国电影正在攀登电影产业的技术高峰,成为全球电影发展的一支重要驱动力量。从一张电影票到一条消费链,再串联起多元产业链,中国电影正加速从票房经济向多元消费生态转变,成为推动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