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的《CTR洞察:2025年中国媒体市场发展趋势报告》指出,中国媒体市场正沿着情绪价值构建、社会共识重塑、跨文化传播三大方向深度演进。这份23页的报告通过大量案例与数据,揭示了媒体在当代社会中的多维角色转变。
在情绪经济浪潮中,媒体已成为品牌与受众之间的情感桥梁。数据显示,"自然疗愈"相关内容播放量达7096.9亿次,"反内耗"话题获270.3亿次关注,折射出社会对情绪价值的高度渴求。媒体通过创新内容激发集体情绪,如央视新闻与雅迪合作的《何时》短片引发近4000万次讨论,推动"青春不问何时"成为社会热议;而《国家宝藏》则通过文化叙事激发文旅消费,形成现象级传播。技术赋能下,AI情感计算系统可精准捕捉用户情绪,助力内容快速迭代。央视新闻利用"look in my eyes"热梗进行国防科普,单条内容获百万点赞;"赛博功德"热潮带动电子木鱼消费,"City Walk"情绪推动运动装备热销,印证了情绪向消费转化的商业潜力。
面对信息碎片化带来的信任危机,媒体正通过"再中心化"重构传播秩序。调研显示,超半数用户对算法推荐不满,八成受众质疑AI生成新闻的真实性,品牌营销分散导致成本上升20%,KOL信任度持续走低。对此,主流媒体通过结构化内容管理实现信息可追溯,打造IP矩阵沉淀用户资产,并通过议题设置引领社会讨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起的机器人主题活动,既传递科技价值,又强化专业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为品牌提供长期价值观营销场景。
伴随中国品牌全球化进程加速,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连接能力。2025年上半年,中国出口总值达13万亿元,同比增长7.2%,推动85个国际传播中心和2300个海外社媒账号的布局。传播策略上,媒体兼顾"本土化"与"在地化":通过《昭和米国物语》等作品讲述中国故事,用《中国秦岭》纪录片展现生态治理成效;同时赋能海外KOL,借助潮玩、游戏等流行文化载体传播。华为海外项目因本土化运营获自发好评,国漫IP"谷子"远销海外,印证了文化传播从"输出"到"融入"的范式转变。
报告提出,媒体需把握三大发展机遇:成为情绪共鸣的"分析师",通过数据洞察精准匹配用户需求;担任群体共识的"炼金师",以专业内容构建社会信任;扮演文化联系的"翻译家",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互鉴。这种角色转型,将推动媒体从信息传递者升级为社会价值的塑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