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引领与能源安全战略的推动下,内蒙古鄂尔多斯实验室正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为全国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作为自治区首批新型研发机构,该实验室自2023年8月启动建设以来,始终聚焦现代能源与煤化工领域,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北疆答卷”。
实验室的人才团队建设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与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深度合作,实验室已汇聚了一支170余人的科研队伍,其中硕士、博士占比达90%,来自“双一流”院校的人员占比60%,更有9人入选自治区“英才兴蒙”工程。由魏飞、骞伟中团队领衔的专家组,正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根据规划,未来三年团队规模将扩展至300人,为持续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2024年4月,实验室迎来重要里程碑——成功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自治区首个获此资质的新型研发机构。实验室紧扣国家重大需求和自治区能源产业转型方向,重点布局先进煤化工、绿色能源、工业热储能、纳米新材料四大领域。通过整合清华大学优质科研资源与鄂尔多斯产业优势,实验室构建了“基础研究-工程放大-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实验室在绿色航煤技术领域的突破尤为引人关注。针对航空航运业碳减排难题,实验室联合清华团队提出了“生物质加氢”与“二氧化碳直接利用”双路径技术方案。该技术凭借碳氢精准匹配、流程简化的优势,实现了二氧化碳的高效转化——通过一步法,可将工业废气或空气捕获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含80%以上可持续航空燃料的产品。这一路线不仅符合我国碳中和目标,更解决了传统工艺原料依赖性强、能耗高的问题。我国风电、光伏装机量及发电量全球领先,通过成熟的电解水工艺即可制取足够绿氢,为技术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
目前,实验室正与中国民航紧密合作,推动绿色航煤技术从百吨级装置稳定运行向万吨级项目加速落地。双方围绕适航认证、商业化路径展开深度协作,力争形成全球碳减排“中国方案”。这场以“废弃物资源化+二氧化碳转化”为核心的变革,不仅将重构航空燃料产业链,更有望在2030年前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减排标准体系。当绿色航煤技术搭载中国航班翱翔蓝天时,这不仅是内蒙古从“能源大省”向“创新强省”跨越的标志,更是中国以科技自立自强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