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特征,与过往牛市行情形成鲜明对比。尽管最近60个交易日日均成交量维持在2万亿元左右的历史高位区间,但作为市场风向标的券商板块却未能同步走强,多数个股价格仍低于去年10月水平。这种"量价背离"现象折射出当前市场生态的深刻变化,资金流向正从传统金融领域向科技创新板块加速转移。
资本市场正经历从"消费驱动"向"科技驱动"的转型阵痛。寒武纪股价超越茅台的标志性事件,印证了科技创新对资本市场的重塑力量。这种转变与2021年新能源汽车板块的爆发具有相似逻辑——当年宁德时代等企业引领的产业革命,如今在芯片领域重现。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芯片产业的重要性已超越新能源汽车,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战场。
面对美国商务部对半导体等战略领域实施的出口管制措施,中国产业链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韧性。9月13日商务部启动对美模拟芯片的反倾销调查,配合市场监管总局对英伟达的反垄断审查,形成组合反制态势。这些举措表明,中国在芯片设计、制造环节已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具备应对外部打压的产业基础。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芯片自给率较三年前提升12个百分点,14nm以下先进制程产能占比突破25%。
资金动向揭示市场新逻辑。追踪科创板芯片龙头的南方科创芯片ETF(588890)年内涨幅超50%,其成分股涵盖寒武纪、中芯国际等核心企业。这类高"含芯量"产品成为资金配置首选,折射出国产替代主题的持续发酵。与此同时,聚焦人工智能的创业板AI ETF(159382)和机器人产业ETF(159258)也获得超额收益,三者共同构建起科技投资的"铁三角"格局。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科技股估值体系正在重构。从DeepSeek在AI领域的突破,到华为昇腾芯片的量产,中国科技企业不断刷新全球认知。这种产业升级在资本市场形成提前映射,科创50指数较沪深300指数的超额收益持续扩大。机构分析指出,当前科技板块估值仍低于国际同业水平,随着关键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落地,估值修复空间可期。
在这场产业变革中,资本市场扮演着关键角色。ETF产品的创新发展,为投资者提供了精准布局科技赛道的工具。以芯片ETF为例,其通过指数化投资分散个股风险,同时保持对产业趋势的高度敏感。这种金融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正在重塑中国资本市场的DNA。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投资热潮背后是产业生态的系统性变革。从EDA软件突破到光刻机国产化,从先进封装技术到量子计算探索,中国已构建起全链条创新体系。这种深度转型不仅改变着A股市场结构,更预示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当"卡脖子"清单逐步转化为"特长生"名单,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将得到更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