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预制菜争议下,消费者信任如何筑牢?明确告知与标准制定成关键!

   时间:2025-09-16 09:04:13 来源:经济日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一场围绕预制菜的讨论在餐饮行业和消费者群体中引发广泛关注。这场讨论源于西贝与罗永浩的公开争论,将公众的视线从外卖平台拉回线下餐厅,也凸显出预制菜在餐饮市场中的复杂定位。

在预制菜国家标准尚未正式出台的背景下,这场讨论具有特殊意义。社交媒体上的热搜效应,客观上形成了一场关于预制菜的全民民意调查。消费者、商家和监管部门通过不同渠道表达观点,折射出预制菜市场发展中存在的认知差异。

市场监管总局去年3月联合多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范围。但近期激烈的社会讨论表明,政策定义、商家宣传和消费者认知之间仍存在明显鸿沟。消费者对"现做"的朴素理解,往往与行业术语形成鲜明对比。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判断基于日常生活经验。例如,保质期长达18个月的冷冻腌鱼、开袋即热的料理包等产品,很难被纳入普通人对"现做"的认知范畴。这种基于生活体验的判断,比专业术语更具市场影响力,也应当成为制定国家标准的重要参考依据。

餐饮业的信任基础正在经历考验。消费者选择苍蝇馆子源于对厨师手艺的信任,光顾米其林餐厅是基于对品鉴标准的认可,而进入连锁快餐则是对统一品控的信赖。这种信任需要长期积累,却可能因一道未明确标注的预制菜而受损。信息透明成为重建信任的关键——商家需要清晰区分预制与现做菜品,避免概念混淆。

当前餐饮市场已形成两条并行的发展路径。以肯德基、萨莉亚为代表的"效率型"餐饮,公开使用预制菜实现标准化运营,消费者对其模式有清晰认知。另一类"体验型"餐饮则强调现炒现制,通过后厨直播等方式展现烹饪过程,满足消费者对"烟火气"的追求。

这种分化类似于咖啡市场的选择:速溶咖啡追求效率稳定,手冲咖啡注重体验品质。两种模式各有受众,关键在于明码标价和诚信经营。数据显示,预制菜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不仅餐饮企业广泛采用,家庭消费市场也在快速增长。

规范生产的预制菜并不等同于低质或不安全。正规企业往往比小型餐馆更重视食品安全控制,部分优质预制菜的成本甚至高于普通现炒菜品。虽然预制菜在口感新鲜度和保质期方面存在局限,但其工业化生产模式保证了食品安全底线。

消费者作为预制菜市场的最终买单者,其选择权应当得到充分尊重。餐饮企业需要回应消费者的合理诉求,在菜品标注、信息透明等方面做出改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在于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认可。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