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襄阳至荆门高铁(简称“襄荆高铁”)正式投入运营,湖北迎来了首条省内高铁环线。这条环线由襄荆高铁与既有的汉十高铁、汉宜铁路、荆荆高铁衔接形成,串联起武汉、孝感、随州、襄阳、荆门、荆州、潜江、仙桃等9座城市,全程乘坐时间约3小时,标志着湖北高铁网络进入“环线时代”。
这条环线的建成并非孤立事件。近年来,湖北高铁建设持续加速,路网密度不断提升。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湖北每年有2条以上高铁开工,目前高铁里程已达2155公里。2024年12月,荆荆高铁(荆门至荆州)开通,实现了全省17个地市州“市市通高铁”的目标。今年,湖北进一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升级,省级重点项目清单中至少有10个高铁线路建设项目入选,同时配套建设站场枢纽、物流衔接等基础设施。
尽管成绩显著,湖北仍清醒认识到铁路建设的短板:畅达度不高、覆盖面不足、枢纽能级不强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湖北正编制“十五五”全省铁路发展规划,旨在高效率推进重点铁路项目建设,构建更完善的交通网络。
从全国视角看,高铁环线并非湖北独有。据梳理,我国已有10条高铁环线,包括海南环岛、环鄱阳湖、环闽、环山东半岛、成渝贵环线、长三角环线、黑龙江东部、湘中和粤东环线等。与传统的“点对点”高铁模式不同,环线高铁通过串联沿线城市,既强化了中心城市的交通辐射力,也将更多普通地级市纳入交通网络,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数小时交通圈。
以黑龙江东部环线为例,该线路串联起哈尔滨、牡丹江等旅游城市,带动了沿线旅游业发展,游客可乘坐环线列车一次游览多个景点。长三角环线则途经上海、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一市”,一次性串联起7个GDP万亿之城,加速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通,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深度融合,提升了区域整体竞争力。
湖北的高铁环线同样具有多重意义。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奇洪指出,由于地形地势关系,襄阳与宜昌的联系必须经过荆门,而连接两地的高铁开通后,可强化湖北经济内循环,彻底解决西部地区南北交通不畅的问题。外地游客来湖北旅游时,可一次性游览恩施大峡谷、长江三峡、武当山、丹江口、襄阳古城等景区。
“同时,这条环线增强了江汉平原城市间的交流,对襄阳、宜昌是极大利好,尤其更加突出了两地的城市吸引力和经济对外辐射力。”刘奇洪说。他还进一步指出,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相比,湖北的环线高铁有助于推动省内人口流动,对深居腹地的城乡经济发展利好,有利于武汉、宜昌、襄阳的科技人才下沉,更加接近企业、市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高铁环线的建成,也折射出湖北经济发展思路的调整。长期以来,湖北以武汉都市圈为核心,发挥着区域发展关键支点的作用。武汉坐拥长江与汉江交汇的优势,是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容易聚集各类经济资源和人口。但这也带来了省内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资源过度向武汉集中,其他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为破解这一难题,2003年湖北推行“一主两副”战略,即在武汉之外,着力培育西部的宜昌和西北的襄阳作为省域副中心。经过多年发展,两地经济总量均已突破6000亿元,成为带动区域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这一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也呈现出局限性:武汉仍是绝对核心,其对襄阳和宜昌的虹吸效应远大于辐射带动能力。
以交通为例,过去湖北高铁线路主要是以武汉为中心的放射状布局,宜昌、襄阳与武汉之间是简单的“点对点”连接,但它们彼此之间缺乏高效的横向联系。刘奇洪分析,宜昌处于武汉与重庆通道中段,随着汉渝高铁开通,在虹吸效应作用下,人口、资源反而向两端武汉、重庆分流;而襄阳处于武汉与关中西安通道中段,随着与武汉、重庆、郑州高铁开通,人口、资源也向这些更高能级城市移动。
如今,高铁环线的建成将武汉、襄阳、宜昌三地有效地串联起来,形成了真正的闭环网络。这一变化为湖北将区域发展思路从过去的“一主两副”升级为“金三角”协同发展新格局提供了关键的交通支撑。这意味着,湖北将更加注重三地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联动,而非简单的点轴辐射。
这种多中心、网络化的发展模式,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已被证明是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在今年的湖北两会中,推进“金三角”协同发展被列为重点任务。会议指出,这一布局有助于破解湖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凝聚区域发展新合力。
这一思路在今年发布的《关于实施区域联动战略整体提升支点区域协同力的行动方案》中得到进一步明确。方案提出将汉襄宜“金三角”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并明确了4个方面12条举措,包括支持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支持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持宜昌打造联结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金三角”流域共治、科创共兴、民生共享等。
武汉表示,将推动“金三角”科技共兴、产业共链、交通共网、生态共治、服务共享,支持襄宜两市重点企业在汉举办供应链大会,强化阳逻港、襄阳港、宜昌港联动发展。随着高铁环线的建成和“金三角”协同发展格局的推进,湖北正迈向更加均衡、高效的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