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浦东,一座承载着中国期货市场发展使命的金融重镇——上海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期所”),正以“上海价格”为纽带,推动中国商品期货走向全球舞台。从金属到能源,从化工到服务,上期所的25个期货品种与18个期权品种,不仅覆盖了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更通过国际化布局,让“中国价格”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参考。
走进上期所交易大厅,巨型屏幕上跳动的行情数据,每一笔成交背后都关联着实体企业的需求。作为国内五大期货交易所之一,上期所自1999年成立以来,始终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其铜、铝、锌等有色金属期货,已成为全球三大定价中心之一;而原油期货自2018年上市后,迅速跻身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初步形成辐射亚太地区的价格基准。
国际化是上期所发展的关键词。目前,原油、低硫燃料油等5个期货品种及原油期权直接向境外投资者开放,铜、黄金等32个品种允许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这种开放格局,不仅提升了中国期货市场的全球影响力,也为境外企业提供了风险管理的中国方案。例如,上海纸浆期货结算价已授权挪威浆纸交易所使用,成为中国期货价格首次“出海”的案例;而日本大阪交易所今年挂牌的“上海天然橡胶期货”合约,更是以中国价格为基础,标志着中国期货标准在跨境贸易中的认可度持续提升。
上期所的成长轨迹,与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紧密相连。其博物馆内陈列的史料显示,1993年上海金属交易所推出首个铜期货合约,开启了中国工业品期货交易的先河;2018年原油期货上市,则被视为中国能源衍生品市场与国际接轨的里程碑。这些历史节点,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高度同步。去年8月,新修订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明确提出,要丰富“上海价格”“上海指数”体系,进一步凸显了期货市场在金融开放中的战略地位。
如今,“上海铜”已成为全球有色金属贸易的定价标杆,“上海胶”的实货挂钩量快速增长,全球橡胶定价中心正逐步向上海聚集。上期所的数据显示,境外客户数量与参与度持续攀升,价格应用场景从境内延伸至跨境贸易,国际认可度显著提升。这种变化背后,是上期所通过产品创新、监管优化和对外开放,构建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期货市场生态。
从服务国内产业到影响全球市场,“上海价格”的崛起并非偶然。上期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产品体系,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同时坚持稳中求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金融支持。在这场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的争夺中,上海正以期货为支点,撬动中国金融的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