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S09与G318市场失利,三年销量目标难达成,邓承浩升职能否带深蓝破局?​

   时间:2025-09-12 03:23:17 来源:四轮部落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深蓝汽车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继战略车型S09与G318市场表现接连受挫后,企业累计亏损已突破115亿元,2025年全球50万辆的销量目标完成率不足四成。在这场技术理想与市场现实的博弈中,核心管理者邓承浩非但未受问责,反而从CEO升任董事长,引发业界对央企管理逻辑的深度探讨。

9月5日的人事剧变堪称深蓝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原CEO邓承浩转任董事长,专注长期战略与核心技术研发,而接任者姜海荣——这位荣耀前中国区CMO——将直面市场运营的燃眉之急。这场"技术派"与"市场派"的权力交接,暴露出深蓝品牌最致命的矛盾:邓承浩主导的超级增程2.0技术虽获行业认可,却未能转化为市场胜势;其制定的"一年不降价"承诺,更因S09超长续航版的变相降价引发老车主集体维权。

S09的溃败堪称教科书级案例。这款定价23.99-30.99万元的旗舰SUV,上市首月仅交付3250辆,次月更跌至2186辆。第三方数据显示,其第三排空间比同级竞品拥挤15%,城区NOA智能驾驶功能缺失,而品牌主销车型S07仅15.69万元的定价,彻底稀释了高端认知。当理想L9占据35万+市场,问界M7以25万级价格标配NOA时,S09陷入"上打不过、下被挤压"的死胡同。

市场信任危机在S09超长续航版上市后全面爆发。这款配置升级但价格不变的新车,被老车主视为对"保价承诺"的背叛。2023年因配置调整引发的集体投诉尚未平息,2025年8月针对央企员工的5000元优惠又遭质疑。当"加量不加价"成为行业常态,深蓝却因承诺管理失当,陷入"文字游戏"的舆论漩涡。

G318的折戟沉沙则暴露出战略定位的混乱。这款硬派越野车型既无锁止功能,离地间隙仅200mm,又因第三排仅能容纳儿童被讥为"四不像"。面对方程豹豹5的五次OTA升级,G318上市后仅有一次小更新,车机卡顿、续航虚标等问题始终未解。2024年全年8909辆的销量,不足竞品半年销量的三分之一。

销量目标的持续落空正吞噬着企业利润。尽管深蓝以48万辆累计交付量位居央企新能源品牌首位,但年度目标完成率始终在七成以下:2023年13.48万辆(目标20万),2024年24.3万辆(目标45万),2025年前8个月仅19.86万辆(目标50万)。长安汽车财报显示,2024年深蓝净亏损仍达15.72亿元,六年累计亏损超115亿元。在价格战持续升级的2025年,亏损幅度恐将进一步扩大。

邓承浩的"向上调整"折射出央企独特的管理逻辑。作为超级增程2.0技术的缔造者,他主导的固态电池量产计划被视为长安"香格里拉计划"的关键。管理层认为,此时变动核心技术人员可能引发研发体系动荡。这种"重长期轻短期"的决策模式,虽能保障技术路线连贯性,却也埋下问责机制模糊的隐患——当市场失利未与管理者绩效挂钩,企业的纠错能力将受到考验。

姜海荣的加盟被视为破解困局的关键。这位在荣耀期间操盘过多个爆款产品的营销高手,正面临深蓝品牌溢价不足、渠道布局失衡、用户运营粗放等系统性难题。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语言,如何修复与老车主的信任裂痕,如何在新能源红海中建立差异化认知,将成为其任内的首要挑战。

这场转型实验的意义已超越企业自身。当传统车企集体向新能源转型,深蓝提供的"技术路线定力"与"市场灵活调整"的平衡样本,或将影响整个行业的战略选择。新管理班子能否在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间找到支点,不仅决定着深蓝的命运,更关乎央企新能源品牌能否突破"叫好不叫座"的魔咒。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