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技股市场近日掀起一场由甲骨文引发的风暴。这家深耕企业软件领域四十余年的老牌巨头,凭借一份超预期的云服务业绩指引,不仅让自身股价单日飙升36%,更推动整个AI产业链迎来价值重估。周三交易中,甲骨文市值单日暴增2470亿美元,创下美股历史上第四大市值增幅,股价突破328美元创历史新高。
驱动这场资本盛宴的核心数据,是甲骨文未确认履约义务(RPO)指标的爆炸式增长。财报显示,该指标从去年同期的1000亿美元跃升至4550亿美元,同比增幅达359%。公司管理层在电话会议中透露,当前洽谈中的"数十亿美元级合同"将很快推动RPO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Melius Research分析师Ben Reitzes指出,市场此前预期该数据约1800亿美元,实际公布值超出预期2.5倍,"这在科技股历史上都极为罕见"。
这场业绩狂欢迅速传导至整个AI生态链。在甲骨文带动下,博通、Palantir、超微半导体等AI基础设施供应商股价同步上扬,形成"甲骨文效应"辐射圈。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一周前市场还在质疑AI技术商业化进程,英伟达等龙头股遭遇抛售。私募巨头Cresset Capital首席投资官杰克·阿布林认为,这标志着AI投资进入新阶段:"从硬件先行到基础设施跟进,现在市场开始寻找真正的长期受益者。"
资本市场随即展开价值重估。德意志银行将甲骨文目标价从240美元上调至335美元,杰富瑞调高至360美元,美国银行给出368美元的估值,花旗集团更是给出410美元的华尔街最高预测。股价飙升使甲骨文以9840亿美元市值重返美股十大上市公司之列,超越摩根大通等金融巨头,这是该公司自2011年5月以来首次回归这一梯队。今年以来,甲骨文市值已实现翻倍增长,跑赢科技"七巨头"平均表现。
估值体系随之发生根本性转变。甲骨文预期市盈率在财报发布后一度冲高至48倍,创2001年互联网泡沫以来新高,远超标普500指数22倍的平均水平,甚至超过博通、英伟达等AI同行。这种估值跃升反映市场对其云业务转型的认可——公司正在从传统数据库供应商向AI基础设施领军者蜕变。
这场资本盛宴的最大受益者,当属81岁的董事长拉里·埃里森。凭借持有约41%的公司股份,其个人财富在单日内暴增885亿美元,达到3830亿美元,一度超越特斯拉CEO马斯克登顶全球首富宝座。尽管收盘时以20亿美元之差位居次席,但这个增幅仍创下彭博亿万富翁指数设立以来的单日财富增长纪录。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资本狂欢并未惠及所有科技股投资者。由于甲骨文2013年从纳斯达克转板至纽交所,导致其不在纳斯达克100指数成分股之列。周三纳指仅微涨0.03%,显著落后于包含甲骨文的标准普尔500指数。这提醒投资者,在科技股投资布局中,交易所选择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差异。
这场由AI驱动的资本盛宴,正在重塑全球科技股的价值坐标系。当市场还在争论AI技术泡沫时,甲骨文用实际业绩证明:基础设施层的商业化进程可能比预期来得更快更猛。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或许意味着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科技股的估值框架,在硬件、软件、服务的价值链中寻找新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