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秦朔近日分享了一则引人深思的商业故事:某跨国企业中国区负责人近期对居住了十六年的住宅进行全面翻新,年轻设计师向他展示中国家电产业升级成果时提到,如今中国家电品牌在智能化和品质上已实现跨越式发展,甚至部分海外知名品牌已被中国企业收购。最终,这位高管将家中所有家电更换为中国品牌,其中最令他信赖的,正是连续十六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销量冠军的海尔。
十六年间,中国家电市场完成从"洋品牌主导"到"本土品牌崛起"的蜕变。这种转变背后,实则是企业管理范式的根本性变革——传统组织架构中"人"与"组织"的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义。二十世纪初确立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在工业时代凭借标准化流程和明确分工创造了效率奇迹,但当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时,其僵化弊端逐渐显现。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早在上世纪末就警告,科层制组织若不进行适应性改造,终将沦为时代弃儿。在众多传统制造企业中,车间工人机械执行流程、市场信息层层衰减、新品开发错失窗口期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模式既扼杀了员工的主动性,又切断了企业与用户的直接联系,最终导致组织活力丧失。
那位高管更换家电的选择,本质上是对不同管理模式的投票。十六年前选择海外品牌,源于当时中国企业尚未突破"生产导向"的思维定式;如今青睐本土品牌,则是因为海尔等企业已构建起"用户导向"的新型组织能力。当传统企业还在层级体系中传递指令时,海尔已实现让一线员工直接对接用户需求的变革,这种响应速度的差异最终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海尔的变革轨迹中,两个关键节点值得关注。初创时期,一位优秀工人拒绝现金奖励、只求在内部刊物获得表彰的经历,让张瑞敏深刻认识到:相较于物质激励,被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才是人的本质需求。这个认知在2005年的中国企业界堪称突破性,当时多数企业仍依赖奖惩机制管理员工。
2004年,当海尔成为家电行业首个千亿级企业时,张瑞敏却敏锐察觉到"大企业病"的征兆:机构臃肿、决策迟缓、用户距离拉大。为破解困局,他启动了被称作"自我革命"的组织变革——将正三角科层制彻底倒置,赋予直面用户的一线员工决策权。这场发生在2013-2014年的变革中,海尔砍掉1.2万名中间管理层,将8.6万员工重组为4000多个具备决策、用人和分配权的小微单元。
这种颠覆性改革在企业发展史上极为罕见。多数企业在规模扩张后容易陷入路径依赖,宁愿维持低效现状也不愿触碰既得利益格局。海尔的勇气在于,通过解构传统组织释放个体活力,让获得自由的员工为组织注入新生,这正是"人单合一"模式的精髓所在。
经过二十年实践,"人单合一"已从1.0阶段的"人的价值最大化"升级为2.0阶段的"生态各方共赢"。海尔智家推出的"懒人洗衣机"堪称典型案例:当用户提出研发可分区清洗衣物的需求后,工程师迅速推出设计原型,并结合万余条网友建议优化出三桶一体方案。这款由网友命名的产品上市即成爆款,带动洗鞋机、烘干组合等衍生产品形成完整套系。
在生态合作领域,海尔与厦门建发的深度共创更具启示意义。双方从年合作额数千万元的简单买卖关系,升级为提供全场景智能家居方案、解决资金库存难题、联合服务海外客户的生态伙伴关系,今年合作额有望突破30亿元。这种转变印证了建发董事长的评价:"人单合一就是服务无边界,千方百计帮生态相关方增值"。
当下许多企业陷入存量竞争的困境,而海尔通过生态共创开辟增量空间,让合作各方实现价值提升。这种模式不仅为建发创造了新商业模式,也拓宽了海尔的服务边界,更让用户获得精准解决方案,形成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从泰勒制将人视为工具,到科层制将人当作螺丝钉,再到"人单合一"把人定位为创造者,企业管理终于回归对人的尊重与赋能这一本质。
如今的海尔体系已培育出六家上市公司,另有十几家企业正在上市流程中,还有大量创新企业处于孵化阶段。这些成果印证了张瑞敏的判断:组织的终极价值在于充分释放人的创造性。在技术迭代与市场变化日益加速的未来,唯有激活个体创造力的组织才能持续生长,而海尔二十年来的实践,已为这个命题提供了生动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