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崛起:交易主体汇聚,规则落地催生高效生态​

   时间:2025-09-09 03:31:37 来源:蓝鲸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的滴水湖金融湾,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以下简称“登记交易中心”)内,电子大屏上实时跳动的交易数据与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交织出一幅蓬勃发展的图景。这座承载着国际再保险市场变革使命的平台,自2024年底正式运营以来,已吸引118家境内外机构注册开通交易权限,其中26家专业再保险机构入驻临港,6家境外机构设立交易席位,标志着中国再保险市场正加速向高效、透明、规范的全球化生态迈进。

作为“保险的保险”,再保险通过分散风险为实体经济提供关键保障,同时也是中国保险机构参与全球风险治理的重要通道。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直保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但再保险市场仅列第七,存在显著提升空间。然而,全球再保险交易长期面临数据交互标准缺失、手工操作易错、结算成本高企等共性难题。登记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常明指出:“全球缺乏统一的公司间再保险数据标准,交易凭证格式各异,导致市场效率低下。”

针对这一痛点,登记交易中心以“行业基础设施和公共后台”为定位,通过三大支柱构建新型交易生态:其一,打造数字化、标准化规则体系,依托金融标准化委员会发布的再保险数据交互规范,实现合同、账单、清结算等凭证的在线生成与双签,大幅降低信息不对称和清算成本;其二,构建差异化监管与营商环境,将跨境分入保费纳入业务规模评价标准,支持境外机构设立交易席位,并配套专项财政扶持、人才跨境便利等政策;其三,推动产品与服务创新,研究新型风险转移工具(如“中国版”巨灾债券)、场内承保能力整合机制等。

在临港新片区三层的安盛环球再保险上海运营中心,专用网络连接全球信息系统,支持职员完成展业、核保、理赔等全流程业务。安盛环球再保险(上海)总经理薛菲表示:“通过登记交易中心的标准化平台,我们降低了交易对手风险,资本成本显著下降。”目前,该中心已吸引21家再保险运营中心、1家分公司和4家经纪公司分支机构入驻,形成“分入+分出+经纪”的完整业态。6家境外机构通过交易席位机制进入中国市场,覆盖英国、巴巴多斯、刚果(金)等13个国家和地区。

制度型开放是登记交易中心的核心目标。经金融监管总局批准,中心已发布两批共8项业务规则,推出覆盖845家境内机构和2421家境外机构的统一代码库,实现交易主体全球识别。中国太保、中国再保、人保财险等29家中外资机构联合倡议,采用中心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标准规范。数据显示,2025年1至8月,登记交易中心累计交易保费达43.92亿元,其中分出业务保费945.83亿元,分入业务保费94.91亿元。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再保险部副总经理冯啸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中国海外业务保障需求激增,境内直保公司通过登记交易中心输出承保能力,参与全球风险治理。该平台提供的集中登记、交易、清结算服务,显著提升了市场透明度和效率,增强了上海对全球保险市场的辐射力。

常明总结道,登记交易中心的吸引力源于三方面:数字化平台降低机构中后台建设成本;交易席位机制为境外机构提供低成本进入通道;临港新片区的制度创新与营商环境优化。目前,中心交易系统运行平稳,正推动中国再保险市场率先实现数字化、标准化转型,为全球市场提供“中国方案”。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