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智度股份控股股东遇解散风波:私募控股上市公司经典案例迎关键考验​

   时间:2025-09-09 01:24:59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智度股份(000676.SZ)发布的一则公告引发市场关注,其控股股东北京智度德普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正陷入一场由部分有限合伙人发起的解散诉讼。

公告显示,智度德普近期收到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的《应诉通知书》,刘莉等12名有限合伙人(合计出资比例19.82%)以合伙期限届满未及时解散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解散智度德普。这一诉讼直接指向智度德普作为智度股份控股股东的存续问题,若法院支持原告诉求,或将导致上市公司控股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作为国内私募基金控股上市公司的典型案例,智度德普的此次纠纷具有特殊意义。2014年12月,该私募基金以6.3亿元受让智度股份(时称思达高科)6300万股股份,成为控股股东。此后通过多次增持,其持股比例最高达45.78%。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显示,智度德普备案于2015年1月,到期日为2024年12月9日,目前运作状态为"正在运作",基金管理人为智度集团有限公司。

从经营层面看,智度股份强调本次诉讼系控股股东与部分有限合伙人的纠纷,上市公司具备独立的生产经营体系,当前各项业务正常开展。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智度德普仍持有智度股份2.09亿股,占总股本的16.52%。不过历史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间该私募基金曾频繁减持,2021年还因违规交易被广东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法律界人士指出,此类纠纷的核心在于合伙期限届满后的处理方式。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智斌分析,虽然期限届满构成法定解散事由,但司法实践中法院会重点审查合伙企业是否陷入"持续僵局"。若多数合伙人已作出延期决议并继续运营,少数份额持有人仅凭期限届满起诉解散,获得法院支持的可能性较低。他同时提醒,私募基金到期若未能妥善处理延期、退出或清算,可能引发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风险。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则从实务角度提出不同观点。他表示,目前私募基金控股上市公司的案例较少且时间不长,基金到期解散或清算的情况极为罕见。即便出现清算,私募基金仍可通过募集新基金维持控制权,其影响反而小于直接转让控股权。他特别指出,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的清算流程相对简单,若无法募集新基金,则按比例分配基金资产给合伙人。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律师强调,当前私募基金控股上市公司的法律规范尚不完善,监管层虽鼓励私募基金作为长期资金进入,但封闭式基金的到期问题始终存在。他透露,随着此类案例增多,相关法律法规正在逐步明确,司法实践可能更倾向于维持企业稳定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4年9月"并购六条"明确支持私募基金以产业整合为目的收购上市公司后,监管层多次表态鼓励此类交易。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A股市场已出现多起私募股权基金收购案例,其中合肥瑞丞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拟以15.75亿元收购鸿合科技25%股份并取得控制权,成为"并购六条"发布后的第六单典型案例。

针对控股股东被起诉的具体原因及应对措施,记者多次联系智度股份董秘办,截至发稿未获进一步回应。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此次诉讼虽未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当前经营,但控股股东的稳定性风险仍需持续关注。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